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关键词是死亡。
死亡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体所必然要面对的事情,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人,都会有生命终止的一天。而且死亡作为一个特殊存在的悬临事件,同时也是个大学派以及人文思想所钻研的“对象”。所以死亡有不同层面上的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死亡?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
我们身为独特的存在者,海德格尔称为我们“此在”。此在的存在总是在自己的因缘世界中不断绽放自己的可能性,呈现出不一样的独特点。一篇论文,一些自己都是我们可能性的体现。联系死亡。一旦死亡发生,降临到此在的身上变为现实,那么属于此在的可能性就已经完全消失了。人作为最独特的存在者,总是在其因缘世界之中不断有所领会。在死亡降临后,领会便戛然而止,此在的那颗心不仅停止,同时消失的彻彻底底。
当然,相信我们都知道臧克家有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相信我们都知道这句话要指明的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死亡和这个并不一样。死亡虽然是注定的,但是在此之前属于此在的可能性却不是注定的。你无法清楚可能性的实际成型会是什么。有一个词叫亏欠,能用它来形容月亮的盈亏以及某一个银行的待还账款。但是我们要知道这里所谓的亏欠都是具备相对性的,没有所谓的圆月就没有所谓的弯月,没有不欠钱就没有欠钱的状态。所以说,亏欠意指的是确定性要素,而可能性能用“确定”形容吗?no!可能性根本没有明确“要成为的样子”,完全不是“亏欠”的状态。在海德格尔看来,所谓此在,就像一颗绿色的苹果不断生长成为红苹果的过程,这正是生命自我生长,由内而外的散发光辉的过程。对应人,这也是此在自我实现的过程。
所以,透过死亡,我们才知道此在在世的操心和操劳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神奇。死亡之后,可以说关于此在的一切都土崩瓦解,可能性的延续就此中断。面对自己的存在,我们要向此在的能在而存在。我们可能不知道死到底怎样,但一切病入膏肓而痊愈的人都会在此之后放下很多事情,足以见得死亡对此在的影响。我们不需要去刻意的体会死亡,但朝着我们可能性存在,正是要让我们自己有一个完美的“终结”。终结不是虚无的,有的画在勾勒完最后一笔后成为巨作,有的歌曲在谱完最后一音时唤起无数人的耳朵。终结,照耀可以充满光辉!
PS:那么植物人算不算“死亡”呢?从生物性上来说,植物人仍然具备生命力,但是他们失去了作为此在最基本的操持和操心。但有一些医学实例说明植物人的意识有可能在某一时刻重启,重新具备了此在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