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精英的必备能力,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没有 !你知道吗?
看到这句话,你不禁会想:
这种能力是什么?我的孩子有吗?
它是会玩的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多线程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揭晓答案前,让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课堂最缺什么?
四个字:独立思考。
中国课堂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今天,不是今年、这几年才有的,而是和我们的文化基因有关系。
让我们追溯至春秋时代,对比下中西大哲们的思维差别,在中国,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
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直接告诉你答案和准则,不是方法论,而是方法。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结论,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一条准则,听了之后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着做就可以了。
比如季路问孔子鬼神的事,孔子直接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一句话,就堵了季路以及无数个季路的思考。
而希腊哲学恰恰相反,他们不在乎结论结果,不在乎方法,而在乎方法论,在乎思考的过程。
我们以柏拉图《飨宴篇》为例(也译《会饮篇》《宴饮篇》),一群人坐在一起,讨论一个话题:什么是EROS(爱)?
所有人都可以发言,给结论,有医生、有戏剧家、有诗人……说了半天,也没有一个结论,爱是什么,最后好像还是没搞明白,但大家都很满意。
如果你习惯阅读儒家哲学的话,读希腊哲学会有一些不耐烦,因为你会觉得,怎么读了好几页还没有结论出现。
同样的,习惯体制内教学的学生,在接受西方教育的时候会很困扰。往往教授在讲了几节课,都没有一个定论性的东西。
我在高中时期学的是文科,政史老师对学生们说的就是结论,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类的话被我们背的滚瓜烂熟,当谈到“上层建筑”是指什么,如何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语塞了。
我们是思考越少,考得越好
别人是什么?
我们的教育目的性太强了,都直指一个结果:考好!
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在针对那一阶段的考试。
老师、学生都在追求阶段性的快速成效。
如何在考试中考高分,答案就是给你要知道各种结论。
什么样的题目,对应什么样的解题方式,什么样的问,对应什么样的答案模型。
以至于老师会告诫学生,“这道数学题即便你不会,也要把公式写出来,这就是得分点。”“不能确定的问答题,多写一点固有理论,说不定能碰对呢!”
我们追求得分点,至于背后原理以及其它,反而不太关心。
而西方的教育,更看重对待问题的推理、论断能力。代表性的是美国SAT考试。考试内容不拘泥于一板一眼的问答。学生的理解力、思辨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性都是考核的重点。而这些能力不是靠背和练习题能养成的。
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自幼儿园开始就是教育重点。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老师给孩子们很多表述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或辩论。
其二是科学方法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的准备。
美国的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被愚弄。
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听到任何话都自然去怀疑、审视,然后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话逻辑、事实或数据上是否站得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却是培养自主思考非常重要的开端。
同时,还能够把思想表达得很清楚,给人以足够的说服力。
未来人才最需具备的能力:思辨力
《奇葩说》是一个很火的网络辩论节目,也饱受争议。
有人说《奇葩说》很荒谬,选题漏洞百出。
也有人说《奇葩说》很精彩,辩手很厉害,说得都很有道理!
前者闭目塞听,后者轻易被他人言论左右。这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奇葩说》宣传海报
《奇葩说》这个广受青少年欢迎的节目,它对中国学生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是启迪了他们独立、多维度思考的思辨力。
罗素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力才是决定你人生的关键。
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才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论遮蔽,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甚至预测事物发展趋势。
如果孩子未来能够做到“别人想不到,你能想到;别人想到,你能想的更远;别人想的远,你能想的更远、更细、更深”,那就赢了。
真正的精英教育是培养的具备思辨力和决策力的人。
然而有多少中国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精英教育呢?
有人说,中国家庭要想实现孩子的精英教育,必做的选择是:摆脱应试教育,以素质教育为过渡,最终走向精英教育。
你所在的家庭如今处于哪个阶段呢?
你孩子的求学目标又在何方?了解更多国际教育资讯,关注“远播教育”微信公众号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蒋勋《孤独六讲》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