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估算时间
错误估算任务所需时间,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我就经常犯这个错误,半年前学英语,学一个多月就放弃了,现在想想就是没有正确看待学英语这件事,哪是一两个月就能学会的,那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为什么总是错误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书上给出答案:因为大多数人在执行任务之前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那就是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如果是熟悉的你很清楚的了解该任务的每一个环节,知道应该如何拆解任务,怎样分配拆解出来的子任务,每一个任务有多少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需要耗费多长时间,那些步骤需要格外小心…在这种情况下,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候是很容易的。
然而,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即所谓的“意外”。其实他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他们才成为了“意外”。实际上,这些意外是任何完成该任务的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只有完整的执行一次任务,该任务的属性由“陌生”变为“熟悉”之后,才有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
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常常需要花费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从陌生到熟悉这个过程无法逾越。
要想提高估算时间的能力,就要从现在开始养成习惯: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据此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反正比一般人想得长多了”倒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假设。
2.及时行动
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答案是现在就开始。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就我而言,我也有严重的拖延,本质原因:一是怕自己就算做了也没做好,这对我就是个天大的打击,由于害怕这个打击出现索性就不做。(我怎么这么脆弱)二是好逸恶劳总想休息,总想做些能立刻满足大脑的事情,也就是本我太强大,管不住自己。
就像书上说的有时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却眼见别人轻松过关。这确实令人气馁。不过这也是人生的常态(佩服,作者看的好开)。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总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表现更好,费力更少。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就是生活常态。
3.直面困难
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是:回避困难。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相对简单的部分和相对困难的部分。合理的时间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样的行为与做事的动机有关。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来自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与惩罚,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从最浅层上看,尽力做能够获得奖励的事情显然是划算的,回避做可能招致惩罚的事情显然是合理的。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很多时候,为了能够“长一智”,必须先 “吃一堑”。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事”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拖延的人也并非不做事,不努力,他们会花很长时间去做事,但做的只是简单的事。他们每次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并且往往已经给自己找了恰当的借口。这借口太强大、 太有力,以至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而现在手上的这些事情太枯燥,我确实提不起兴趣…”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的倾向,再多再好的任务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为重要而困难,也因为困难而重要)永远无法完成。所谓效率,是在任务完成之后才能够衡量的。对逃避困难的人来说,因为没有完整地完成任务,所以他们无论花了多长时间,也都没有效率(相当于分子为零)。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的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