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童话《巨人的花园》时,我问学生:“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玩,巨人很生气,将孩子们赶了出去,是真的很自私吗?”学生很有想法,说孩子们没有经过主人允许就跑进花园玩耍是不礼貌的,还有的说巨人可能就是喜欢独自待着,也许他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社恐”(社交恐惧症)患者。
童话毕竟是童话,但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孩子越来越“社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引起的心理变化、一些优越的条件反而抑制了当代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独生子女居多,缺少同龄伙伴。
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家庭平均规模3.7人,以一个孩子为核心大家庭结构在城市已高达95%,在农村也达60%。独生子女常处于家庭的中心位置,父母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们的身上,独生子女常常受到父母过度的呵护,因此形成了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限制了他们活动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独生子女缺少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缺乏与近龄同伴的交往环境,他们只能在家自己玩玩具,或对着布娃娃自言自语,或摆弄积木,他们感受不到儿童小团体游戏时热闹和欢乐的气氛,他们的交往机会相对减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降低了。
(二)高层封闭建筑,缺乏游戏伙伴。
近年来,家庭居住环境与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居民大院逐渐被高层、封闭的住宅楼所替代。大多数孩子离校回家后被封闭在装有防盗门的新居内,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把小伙伴带到家里,免得在家跑来跑去,弄得乱哄哄的。孩子的交往范围越来越狭窄,越来越缺少,这种状况使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受抑制,他们的身心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
(三)当代儿童喜欢观看电视,缺少交流时间。
儿童与电视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儿童的视野空前扩展,知识量、信息量剧增,另一方面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迷恋电视的孩子缺少时间与父母沟通,更少与小伙伴交流,即使有小伙伴交谈,或有小伙伴来访,也只是两人围坐在电视机边观看,缺乏交流。
(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协商精神。
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容易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体会其它儿童的思想情感,体验不到与其它孩子分享欢乐。例如,有两个孩子都特别喜爱某个玩具,大家都争着玩,一方把玩具牢牢的抱在怀里,争不到的则哇哇大哭,以博得老师或父母的同情,把玩具夺回来。又如:一孩子来校时,看到小朋友在玩火车侠玩具十分羡慕,吵着要妈妈买。妈妈告诉他等下班时去买,孩子又哭又闹,非要立即买到玩具不可,教师过来解释引导也无济于事。这是缺乏与同伴、长辈协商精神的表现,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