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了主次
两个小时的自习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学生把精力用在最后的一个大题的解答。这道大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内容不止是现在所学的内容,还有后面好几块的没有讲内容。只所以讲授这道题,就是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度有一个了解。讲的过程,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学生听的很吃力。学生不能够理解这道题的原因除了还有知识点没有讲到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于这道题没有读懂,没有搞清楚题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不知道题的难点,不进行任何的思考,这样很难掌握一道题的精华。学生都在问这道题,整个教室显得非常的热闹。而悄悄地观察你会发现,最爱问题的学生不是最好的学生,而是那几个什么也不懂得学生?他们不是问问题,而是借助问问题去聊天,借助问问题消磨时间。问题只是一个幌子而已。教室里表面的热闹背后就是一种浮躁的不学习的风气。他们在用表面的认真好学掩饰着内心的浮躁,掩饰一种厌学。其实,一个学生听完一道题之后,不进行任何的自我思考,就直接去请教别人,这是一种伪学习的过程。他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掩饰不愿意进行独自思考的状态。一道题结束后,自我进行一次思路的整理,让自我清楚的看到什么地方不懂,什么地方存在思维的障碍,什么地方存在知识的漏洞?而这些问题是否可以借助书籍,借助笔记可以自行的解决。而那些漏洞需要别人的指点,有了这样的思维,可能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个自习讲的题目不仅是一道题,应该是十几道题。十几道题中最重要的绝对不是这个最难的题。最重要的题目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借助资料,借助别人的指点,能够很快掌握,就是跳一跳能够学会的东西,这才是成长的知识点。一个别人讲给多少遍都听不懂的题目,主动的放弃是最好的选择。一节课结束,应该清楚地梳理什么样的知识点是最重要的,最适合自己。课后的整理,时间应该放在努力可以掌握的题目,这样才能够让学习有持续的上进,能够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不是解决最难的题目,就是最好的学习效果。看到学生把精力放在解决花很长时间也不能够掌握的题目,而忽视最容易掌握知识点的梳理,这是一种策略的失败。忽略了学习知识的主次性。
一道计算题,背后都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加减混合运算,考的不仅是一种运算能力,还有对于各种定律的灵活运用。定律是为了简化运算,为了提高运算的效率。碰到计算题,只是蒙头去算,不分析,不考虑,即使正确,也是一种错误。数学的学习,需要从复杂中看到规律,从错乱中梳理出思维。分清主次,让生活轻松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