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事物,为什么有时觉得美、有时觉得不美?
你好!我是精读君,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概念是【审美力】。
审美力是指,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时,只会说“很美”,却无法用语言评价美在何处、有多美,就表明审美力不够高。
审美力富有价值。现在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不够美,往往就没有什么市场。
乔布斯说:“苹果不只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是追求技术和人文艺术结合的公司。”试想一下,如果苹果公司的产品不够美,也不会如此受欢迎。
不过,有趣的是,美不美相当主观。如果去观察会发现,同样的事物有时觉得美、有时觉得不美,有些人觉得美、有些人觉得不美。
小时候在家乡,每天看着一样街景、听着一样乡音,觉得它们单调无味。但是长大离家后回忆起来,却变成美好回忆。
每当夜幕降临时仰望星空,总觉得月亮那么美、那么和谐。但看到月球表面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照片时,又不觉得美。
读陶渊明的诗“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从中感觉到农人悠闲之美,但真正的农民在烈日中耕作时,却无闲适之感。
造成这些差异一个重要原因是,心理距离不同。
朱光潜说:“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者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者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也就是说,如果看待事物过于功利、过于实用,就难以见到美。
对此,朱光潜说:“在欣赏美和艺术时,我们要跳开利害的圈套,只聚精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例如,在鉴赏古董时,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古董瓷器的价值;不拿居住条件,来欣赏评定古建筑;不把一条街当作去某地的指路标等。
在创作时,我们则应该把自己的情感客观化,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位成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即使情感再深刻,经验再丰富,如果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终不能创造艺术。”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拉开心理距离,身陷其中,无法拔出其外,就难以感受到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之所以能苦中见乐,是因为能够适时抽离出自身,拉开心理距离,像旁观者一样看待自己生活。
这种视角不功利、不实用,不受饮食居住简陋所干扰,反而能够看到事物、生活本身的美。在这种审美体验中,颜回不仅能够保持心境平和,还能获得快乐。
不过,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功利、实用视角,而是说我们不能仅有这些视角,还需要掌握非功利、非实用视角,并懂得适时进行视角切换,兼顾各种视角。如此,才能提高审美力,更好地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
每天一个概念,每年一个台阶。我是精读君,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第85个概念【审美力】。谢谢你的陪伴!敬请关注,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