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年前回到家,便想着好不容易在家多待几天,带孩子多出去玩玩,和他一起看书、逛超市、自驾去周边城市游玩,一起打“吃鸡”,当他作业有错时,还得板起脸来让他去订正......
可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打乱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计划。
直到年三十中午的家庭聚会,大家还商讨着年初三再聚聚,可到了年初二,大家都从新闻里、朋友圈里等各种媒介中感觉到了气氛不对劲,事态严重,便取消的原定的一切聚餐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和很多人的假期一样,睡到中午起床,吃了早午合一的饭后,大人看电视,刷手机,就是不刷碗;小孩还算自觉得去写作业、练琴。
最难改变的是习惯,上学时以为自己会在假期中多看几本书,或者学个其他同学不会的技能,留着返校后吹牛用得上;现在以为还自己会在假期静下心来多看几本书,可实际是18天了只看了一部完整的电影《囧妈》,买了几年的《民国风尚志》终于看了43页,拍了五条抖音只获得了35个赞,其中还有几个是我自己的小号赞的。
相比之下,儿子比我更有成就,写了15篇读书笔记,看完了我也不知道几本书......
假期的赖床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真的在床上睡着了;还有一种是明明醒了,却不想起床,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看新闻,刷短视频。而今年更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赖床,国家让我在家睡觉别出门的。
以往上班族总是盼着放假,放假了又希望假期可以长一些。这场疫情的确把难得的假期拉长,可假期越长,越多的人心底没底了。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有班上就意味着有收入;对于商家来说,一切恢复正常了,才能营业。很多原本打算在春节赚一笔的商家已经损失了不少,现在仍在继续的疫情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
回顾几年前辞职,是不想把日子过得一眼看到了头。回看这18天,可不又过得像复制粘贴似的。总是高估了自己的毅力,低估了自己的惰性,更是小看了自己甩锅的本事。
晚上不睡觉,看电视刷手机,可以甩锅给平时忙,难得空闲多放松放松,这话说的就跟平时不玩手机似的;早上不起床,也可以甩锅平时难得睡懒觉,这话说的就跟连睡了十几天的懒觉,还没睡够似的。这一段,说得就像在说别人似的。
从前几天开始,我住的小区已经开始封闭管理,每户每两天可以出去一人采购生活必需品。平时都推三阻四让对方出门买菜的夫妻也开始积极抢夺这难得的外出权了。
平时总想着等有了完整的时间,一定要如何如何,这有了完整十几天,最终还是被揉地稀碎的。一想到这,不由地为这撕碎的时间感到惋惜。
来,好好想想一天的时间都是怎么被我败光的。举例说明,昨天,二月八日。北京时间11点起床,洗脸没刷牙,吃了包锅巴,然后铺瑜伽垫开始健身,断断续续差不多一个小时。之后从冰箱拿出香肠,土豆,胡萝卜,洗净切段,和大米一起放进电饭锅里做了个焖饭。饭后不能剧烈运动的常识大家都知道,所以饭后就刷手机,到了差不多三四点钟,本想在来几组俯卧撑,手机一响,被朋友勾搭上线“吃鸡”,儿子听见声音,那抓耳挠腮样,带他一起玩了两局,一次“鸡”都没吃到。一看时间,得,又到了做晚饭的时间了,打了俩鸡蛋,倒了点面粉,做了份app上学的面疙瘩。结果面粉放少了,没吃饱,又吃了些点心。吃了点心,又觉得饿,喝了杯可乐,这么一来,之前的锻炼白做了。于是晚上又边看“吐槽大会”边平板支撑。等看完节目,又12点了。
总结一下,二月八日的一天就是由吃、睡、玩手机和偶尔的运动组成。
再看下我儿子的二月八日。早上八点闹钟响,他差不多要磨蹭到八点半可以穿好衣服,九点吃好饭,然后开始写作业:一页练字,一篇读书笔记,完成APP上的数学作业,背背英语单词,看看课外书,做做植艺,练练钢琴,有时还学我趴在瑜伽垫上锻炼会,再捣鼓捣鼓他的玩具,时不时很关心地问我今天还吃不吃鸡。
这么一对比,我真没儿子过得充实。
向上滑动鼠标,从头看了遍上面这些文字,碎,就像这十几天的日子一样,没有主题,稀碎的。如果强行想想这段时间干的最有意义的事,可能就是此刻我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听着背后从儿子指尖传来的钢琴声,用上述文字对比了我和他这十几天日子的构成。
不由想到,可能我平时对他是有那么一点点严格了。当我遇上放假开始自我放飞时,儿子还能坚持每天完成任务(虽然是在督促下)。平时当他作业有错,练琴有错,想偷点懒时,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会遭到到我的批评。其实自己有时累了倦了也会想就那么坐着啥都不干,放空。何况几岁的小孩呢?
小时候常用郑渊洁的那句“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自己都不是龙”来在内心对父母反驳。自己为人父了,自然懂了那时父母的心情。然而自己并没有比那时的父母做得更好。儿子还没出生时,我就想着以后要和他向朋友一样相处,讨论他的学业,和他一起踢球玩耍,当他有了秘密,也可以跟我说,而我会为他保密不告诉他妈。
可能真当小孩开始上小学,有了学业的负担,有了考试的烦恼,有了升学的压力,我就和很多家长一样开始焦虑,担心他的考试成绩,担心他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担心在小饭桌吃的好不好,冬天担心穿少了,夏天担心口渴了,过马路有没有注意安全了......当他真的某次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时,又会批评他,给他布置更多的习题。而他也不会跟我说学校发生的秘密了,倒是时不时跟妈妈说一些悄悄话,当我问起这些悄悄话时,他妈倒守口如瓶。
我仍记得小学时发生过的许多事情,有些同学可能名字记不全了,但那时他们的模样仍旧清晰,回忆起和他们在一起相处的时光,我好像从没有因为朋友考试不理想而说三道四,而我时常被朋友帮助辅导功课。
如此说来,也许正是我对儿子的那份期待,反而让我有时忘记了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记得自己小学唯一一次作文得满分,写的就是老爸布置课外作业的烦恼,从周末,到放假,到过生日都是写不完的作业。如今自己可能也成了孩子眼中那个有时不太受欢迎的老爸。
前几段就已经认识到了此文的“碎”,得,不絮叨了,吃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