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美国文学”,是在本科阶段我旁听的一门课,也是最喜欢的一门课。课程名称看起来非常有意思,但并不是每一位老师的讲授都会是有趣的。
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是一位即将退休的教授。他说:“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给本科生讲这门课,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给本科生上课。”
等到次年的时候(大四上学期),惦念着“可能”二字,我还在奢望能再听一次任教授的那门课。但故事结局早已写在前面,任教授没有再开课了。
为什么说任教授的“电影中的美国文学”讲授得好呢?从我的视角来看,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即教师素养、课堂讲授形式、讲授内容。
第一,教师素养:口语地道,讲话有逻辑,不带“情绪”上课。
我想特别提一下“口语地道”,这一点是英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最大特点。口语地道,特别是音准,是一个大学英文系教师的最基本素养。
与许多青年教师们相比,作为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毕业的英语学习者,任教授的英语说得简直不要太好,没有地方口音、没有各种语气词的停顿,语言表述也非常贴切。
虽说从“世界英语”的角度来看,Chinese English作为其中一个分支具有口音特色是可以被解释的事情,但从生理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口腔结构,或者说发声系统比美国人、英国人发育得更好,因而要练成优秀的音准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比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要容易得多。
所以,如果说作为英文系教师,英语口语听得让我们厌烦,很大程度上使得我们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无形中被消磨,那这就不是“可以解释”的小问题了。
讲话有逻辑这一点,不需要过多阐述。好的公众演讲既要“演”也要“讲”,而教师不正是常常面对学生们做公众演讲吗?任教授的“讲”如同口头式文章,总能在限定时间内阐述一个主题,并且把握好点与点的连接;而他的“演”则体现在简单明了、思维导图式的板书。任教授的演讲好像一场“全程无尿点”的电影,我们听得兴致盎然、看得津津有味。
不带“情绪”上课,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老师是一个好的演员,面对学生时会展现正面情绪状态。举个例子,如果老师发现学生们没有提前预习材料,会生气吗?多少都得说两句,有的顺道还给灌个心灵鸡汤。其实这有点浪费时间,还影响课堂氛围、听课心情。任教授虽然也让我们预先看某部电影,但上课时还会同我们一起再看一遍电影。(澄清一下:课堂形式是一节课看电影、一节课讲授)我猜想,他感知到了大多数学生是不会预先看的,因为他每次都说“这周可以看一下XX电影”,给的是建议而不是要求。
第二,课堂讲授形式:手写板书,不勉强学生发言。
任教授上课从来没用过PPT,必要时都是手写板书。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小学时候听课比现在认真呢?有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小学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电子设备的诱惑,这种诱惑同等地适用于老师和学生。小学时,老师很少用PPT,整节课下来板书擦了又擦。若要说板书给我的好印象,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板书比PPT更有实在感、更有亲近感,就像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差别一样。另一方面,任教授思维导图式的板书也让我受益,我能从中学习他是如何思路清晰地写要点的。并不是绝对拒绝PPT,只是某些老师的PPT密密麻麻挤满小小的字,大标题、小标题凌乱,搞不清课程结构在哪;有的整节课差不多沦为了念PPT;还有的为了讲完PPT的所有内容,放快语速抢进度,最后弄得大家只能用手机疯狂拍照,还唯恐漏拍了任何一张PPT。
课堂上,任教授从来没有过点名回答问题,即便提出问题无人回答也能舒服地化解而不让空气突然凝固。如此一来,上这门课让我感觉放松、舒适。其实,大多数英文系老师有过出国交流经历,加之本就是学英语文学的,所以常会有类似这样的言辞“国外课堂的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话说一遍,听着新鲜;话说多了,可能会产生反作用。或许,这些老师理解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习”—— 老师希望学生学会什么,所以老师针对性促使学生做某些事情。但作为一名学生,我理解的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只有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生乐意、安心、投入地学习,“教学”才是成功的吧。
第三,讲授内容:剖析问题视角独特、富有个人见解。
这一点,是我作为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最高期待了,当然这个是挺难的。举个“学术写作”的例子。“学术写作”课程的老师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学术写作,她的讲课结构是这样的:第一次课“什么是论文”、第二次课“什么是话题和论题”、第三次课“如何写摘要、引言”......非常系统、规范的讲法,我从中的收获很多。但任教授花了20分钟从新视角谈了“学术写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balance”(平衡)。展开来说,整篇论文比例分配是“开头10%,主体80%,结尾10%”,这一比例分配不仅针对整篇而言,对于每一部分的论述都是适用的;其中主体部分,一般3个分论点,少了则对总论点的分析角度不够,多了则容易分析不深入;每个分论点可下设两个小分论点,以体现论证的丰富性、充分性;不管是分论点,还是小分论点,同级别的论点各占篇幅差不多,如此不偏不倚、展现每个论点都足够重要。这是我从其他老师那没有听到过的分享。或许看起来有点像“八股文”(任教授也这么提到过),但我认同他的“平衡”视角,因为让一篇论文达到“和谐”状态,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前者,换成另一个老师也能讲,但后者则不一定。
最后想要提一点,为什么我赞赏任教授?不仅仅因为他的学识、平易近人,还因为他像学生一样保有学习态度。在讲授美国电影中的机器人进步历程时,他提到不仅机器人在进步,人也要进步。在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6年半破格晋升教授。身为教授的他只有硕士学历,觉得不够有底气,于是他出国访学以增强自身实力。任教授说“总是有一些不错的地方,才能以硕士之身当得起教授的位子”。
写于2019年9月29日星期日1: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