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开年好书是《制造消费者》--讲述了近200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后,大众是如何从生产者成为了消费者。安东尼·加卢佐带领我们从更高格局审视了科技发展混合人性,是如何催生出商品意识形态的庞大体系。
这也引起我更深入的思考,作为拥有思考能力的理性人,为什么我们并非那么明智?甚至还很容易被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已经非常多了,我重点想从佛学视角和心理学视角探讨。
01 欲念容易蒙蔽人心
佛学有十八界的概念,讲的是人的六根和尘世六境因缘合成产生了六识。六根指人的感官大门,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对应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六境指尘世各种属性表现,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六识指主观对客观的认识结果,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五毒,对应贪嗔痴慢疑,即贪婪、愤怒、痴迷、傲慢、怀疑。佛学认为这五种情绪是阻碍众生明心见性获得智慧的障碍。
贪——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瞋——对于违背自己贪爱执着结果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痴——心念混混沌沌、没有智慧,看不清楚一切因缘和合皆无常,看不清楚一些情绪皆苦,看不清一切事物皆无自性,看不清涅槃超越概念。
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对掌控一切的欲念。
疑——是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怀疑虑,妄生猜忌。
以上是众生的本性,需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才能逐渐解除。而我们作为凡夫俗子,定是容易被感官欲念所蒙蔽的。
02 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人类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常常被许多看不见的因素影响。比如,直觉常常导致人们追求错误的东西,人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人们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人们的决策过程其实充斥着偏见和谬误,甚至是自欺欺人。
03 社会心理原则
在漫长人类社会协作中,我们主动或被动养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心理原则能神奇得让我们自然服从。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中,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剖析了那些影响人们顺从的心理原则,他总结出了六大原理:
互惠——人们感到有义务偿还别人给予的恩惠。
承诺和一致——人们希望做出跟自己的承诺和价值观相符的观点。
社会认同——人们会参照他人的做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喜好——人们越喜欢某个人就越容易答应他的请求。
权威——人们希望专家指点迷津。
稀缺——某样东西越稀少,人们就越想要。
政客、企业家、销售等可以熟练地运用它们来让大众就范,达成影响我们思考和行为的目的。
04 总结
咱们的理性思辨并不是一直在工作,甚至比咱们自以为的要少得多。一方面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顺从无意识反应能让生活简单高效;另一方面,面对重要的事情,不妨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这样可能会更加稳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