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说流量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流量”是个互联网人日常挂在嘴边的词。流量原本指能够连接网络的设备在网络上所产生的数据流量。但大家所说的流量远不止这点含义。
维基居然找不到这个词的其他衍生含义,估计是中文语境用得较多。试看百度的释义:
通常说网站流量(traffic)是指网站的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一般指IP)、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页面浏览数量、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
网站流量统计指标常用来对网站效果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包括:
- 独立访问者数量(unique visitors);
- 重复访问者数量(repeat visitors)。
- 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
- 每个访问者的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 per user);
- 某些具体文件/页面的统计指标,如页面显示次数、文件下载次数等。
从上面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当我们在讲流量时,其实是在很宽泛的意义上在评价一个产品实际效果好不好(标准是以上提到的指标)。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连接才有数据产生,流量就是互联网活力的最具象化的表达和体现。
流量是一切产品的活力源泉。
流量的本质是什么
我常想,所谓的流量,其实本质上跟开一个快餐店所关心的人流量是一样的。开在街口人流量多,开在巷子里没什么人光顾。好的店我走远点也去吃,不好的店在楼下也不想去吃。
流量,其实早就用来代指线下门店的人流量了。流量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移动,跟人有关的流动性,都可以称之为“流量”。虽然互联网上的流量,人是不必“动”的,也许只是手指动一动,但人的注意力在转移,也在“动”,不必拘泥于细节。我们都称之为“流量”。
那,流量其实就是一个个的人,这些人的注意力的走向就是流量的方向。
“流量造就产品”
大公司都有产品矩阵,流量大的老产品给新的产品导量,这是常规的做法。如果有流量就能做出好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理论上 BAT 是不会给其他产品任何机会的,因为 BAT 的流量占了中国大部分的流量入口。
但现实是,新的产品爆款层出不穷,抖音就是一个活生生逆袭的例子。腾讯的微视动用腾讯系所以大流量产品的入口给微视导量,结果做了大半年,留存极其差。这里又有一个新词:留存。
留存就像流量的容器。流量来了,如水一样,不承接住就会流走,而且不会再流回来。
在我看来,微视高举高打,估计每日新增是吓人的,但留存如果做不起来,用户来了又走了,以后再也不会回来了。内容类的产品,一旦用户对你产生了刻板印象,离开了,再去召回是相当困难的。
而微视目前的导流策略,又没有很好的提留存策略,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腾讯系的产品流量吸光,然后用户又离开了,可能觉得还是抖音好玩,这种情况下,微视的下场可能跟那个被关停的“微视”一样,难以为继,死掉。
以上说的通通是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