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陈赢
01
这是一本听起来很怪但有直白铺陈的书。
读书的契机来源于朋友的推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始终沉在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堆积而成的堡垒之中,它们使我无止境的苛责着自己,无止境的从过去或未来挑一些错误施加在自己的身上,使得整个人惶惶不可终日。
拿到这本书的起初,我以为它会像我读过的大多心理疗愈书籍一样,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语来粉饰罩在心灵上的阴影,轻描淡写的将那些情绪扫进垃圾桶。
但是然后呢?
负面情绪存在于垃圾桶里,而垃圾桶也同样在我心里。
书里用童话故事般的视角,讲述了情绪低落萎靡的蛤蟆在朋友的帮助下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的故事。
或多或少,情绪不振的人总能在蛤蟆先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自己的朋友。
他们都是在忽然的某一天,像是被人抽干了生气一般,连同居住的院子——蛤蟆先生原本的庄园,以往平添生气的爬山虎和野蔷薇、一尘不染的窗户都笼上了阴霾,变得死气沉沉。
尽管朋友心急如焚的劝告,却仍旧没有法子替蛤蟆先生找回活力,书里的小动物对心理咨询的看法,也正是当下许多人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心理咨询?好像不如几片阿司匹林来的更管用。
书里详细的描绘了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宛如带领读者一同进行了一起心理咨询。
每一个陷入困境的人,我想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真的会好起来吗?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02
长时间的对自我的审视,让自己对自身的认知陷入了巨大的偏差。当人处在抑郁焦虑的情绪当中,周遭的一切都是沉钝而迟缓的。书里对蛤蟆先生的心理状态有详细的描写,或许也可从其中窥见一二分那些深处抑郁之中的人眼中的世界。
通常,心理咨询会询问童年相关的事件来追溯造成情绪异常的成因。而在这其中,蛤蟆先生面对心理咨询师的回答,成因却是——“他很小的时候,大人就教他这样回答了,如今他也这样不假思索的回答,其实不代表任何的真实想法。”
这其中蔓延着理所应当,却又掺杂着悲凉。
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宛若被输入程序的机器人,按着长辈输入的方式来处理事情,这样的行为做派究竟是代表的爱的传承,还是代表着机械的操控?
时间越长,我们压抑了自己原本的想法而迎合着规则,可那些被压抑了的想法却也不会消失。他们如同一粒又一粒种子,顽强的存在于我们心中,被无形的眼泪和怨气滋养,最终缠绕住我们的心脏周围。
当他们刺入心脏,将那些年幼时的想法灌输给我们,我们于是又渐渐变得像个小孩子。纵使此刻已经成为了大人,处事方式却如同孩童,譬如用愤怒和哭泣来对抵自己的不满——即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书里的苍鹭也就是心理咨询师,在面对蛤蟆悲伤的回忆时,竭力和他“共情”,体验他的悲伤,这种支持蛤蟆同样感受的到,这是世上面对灵魂的极为有效的支持力。
书籍的后续,提到了愤怒的表现方式。除去常见的发火,怄气也是在发怒。
“怄气的人总是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安静的反常。”
这同样代表这儿童自我状态,是孩子面对权威的无可奈何之举,是输家对赢家的反应。
书里对这部分的描述,一方面引起了我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我对心理咨询的兴趣。
在我重新对自己的深刻回忆时,有很多时候我似乎都处在一种儿童状态而不自知,这无疑让我意识到心理咨询存在的必要性。
大多抑郁的人,都会对自己进行强烈的审判,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刑罚。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感到一种通达顿悟的感觉:
“说到底,使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选择’了愤怒,‘选择’了悲伤。”
我建议大家去了解这本书,无论你是否感知到自己最近处在长期的不快乐中,你都可以从其中收获到你想要的或令你意外的惊喜。
它正如同一块闪着光芒的石头,入目的白光,光芒之下也藏着五彩的琉璃。
有些人会竭尽所能的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让自己沉湎其中,从其中感受到奇异的安全感。但这最终不是正途,这无异于慢性自杀,沉在其中也意味着濒临深渊。
我们终究不会再变成孩童,儿童自我状态并不能给我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所以要选择改变。
这是一个勇敢的选择,改变所带来的风险和未知,改变所包含的如同破茧成蝶般的痛苦,甚至于选择改变,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承诺。
当时间流逝,改变就会发生,这是一个被动也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我们都需要接纳,清理掉缠绕在心脏周围的枝枝蔓蔓,让童年的种子开出一朵朵鲜花,在心底盖一座花园。
书中的最后,蛤蟆先生放声高歌,希望沉浸在抑郁情绪之中的人,也能有一日卸下负重,欢快的放声高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