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

作者: 凡人简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8-24 14:28 被阅读0次

作者介绍:刘勰字彦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文学批评家。刘勰大约生活在465到520年间,此间正是南朝刘宋末经历萧齐和梁武帝统治的前半期。(萧齐于479年取代刘宋,梁武帝502年代齐,在位四十八年,520以前差不多是他统治最好的时期。)

刘勰原籍东莞,不是现在广东的东莞,而是今山东省莒县境内的一个古代地名。出生在京口,即今天的镇江。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大了也没有钱娶妻生子,但他曾经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中他拿着一些礼器跟着孔子南行,就像孔子当年的弟子那样。他觉得这是圣人给他的暗示,所以他想努力学习以宣扬孔子的思想,来报答孔子托梦的恩惠。因为穷,所以他后来就进了京城的上定林寺跟当时非常著名的高僧僧佑学习佛经和儒家经典,因此刘勰兼通内外典,很博学。

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弘扬儒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注释儒家的经典,但刘勰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再也超不过汉代的大儒马融、郑玄了,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去做另外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论文。

他发现当时有很多论文的文章,像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以及李充的《翰林论》等等。这些文章虽然写得都蛮不错,但不是太少就是太简略,难以让人窥见写文章的全部奥秘。于是他开始构建自己宏大而缜密的文论体系,这一年他大概三十二岁。花了五年多时间,写了三万七千多言。这就是著名的《文心雕龙》。

典籍简介:《文心雕龙》是一部文艺批评论的集合,其中《知音》是专门论述文艺批评方法论的,指出批评的方法是要通过作品的文辞来考查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探求文章所用的体裁、文辞、结构等是否能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此外,《才略》和《程器》两篇,论述了作家的文才和品德,讨论创作主体与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即主体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交代写作动机和目的的篇目,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类似于“跋”。

典籍祥介:《文心雕龙》由五十篇短文构成,体系严密,材料丰富。之所以要写五十篇,刘勰说这是遵循所谓的《易》学中的“大衍之数”,有四十九篇专门论述与文章相关的具体问题,最后一篇即《序志》阐明写本书的缘由及全书内容的安排。这四十九篇又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五篇为“文之枢纽”的总论,分别是“原道”、“宗经”、“征圣”、“辨伪”和“辨骚”,基本上是取儒家的观点的,认为文章都是从“六经”中来的。

第二部分从第五篇到第二十五篇,为文体论。分论几十种文体,包罗非常广泛,甚至包括债券契约上的文字。他目的是“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提纲挈领,眉目清晰,使人们能够清楚把握各种文体的边界和特征。

第三部分从第二十六篇到第四十三篇,我们可称之为文体论,论述了实际创作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创作心理、灵感、气质、修辞等等。这是现代研究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有些篇目像《神思》、《风骨》、《情采》等,都是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最后一部分便是第四十四到第四十九篇,专门讨论鉴赏方面的事情,什么是知音,该怎样理解他人的文章,研读中该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刘勰都作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至今人们依然兴趣盎然的问题。

典籍特点:南朝写文章流行骈文,所以《文心雕龙》也是用骈文写的,写得非常美。如《神思篇》中说文思变化倏忽不定的句子,“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还有被纪晓岚称为天下第一“赞”语的《物色篇》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些句子似乎都有诗的魂魄,令人兴感忘怀,美不胜收。

毛遂自荐: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写得很好,但是由于作者的社会地位很低,如果没有当时的名人加以评点,大家都不会承认他的著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勰冒险在路上冲闯当时大文豪沈约的车队,把书送给他看。

沈约读完之后,觉得确实不错,于是《文心雕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后来,刘勰在老师僧佑的推荐下在梁朝做了一系列小官,颇不得意,也让他心灰意冷,最后决心在定林寺出家。剃度后不久便去世了。

儒家常说君子有三不朽:最上立德,其次立功,当两者都不得实现的时候,他们寄希望于“立言”,刘勰著《文心》便是实践“立言”的目标。“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感受:刘勰,一个靠学习改变命运的人。也就验证了那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从古至今就是低层社会人员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有条件家庭的孩子认真读书,未来的职场也不会太差,甚至在父辈的前期人脉铺路下,他们的发展也许会青出于蓝胜于蓝。

认清自我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他自知注释儒家的经典无法超越一些大儒,便选择论文来潜心构筑,最终成典。

懂得推销展示自我成果。当他修完《文心雕龙》后,抓住机会自荐给沈约,让自己的著作得以被大众认可。

相关文章

  • 典籍里的中国......

    今晚打开很久没开的电视机,调到了中央一,看完了《新闻联播》之后,说是有《典籍里的中国》,讲述《尚书》等圣贤书籍。 ...

  • 典籍里的中国

    今天跟女儿一起看了《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的大型...

  • 典籍里的中国

    9.“典籍里的中国”《尚书》 1900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的千年藏经阁中发现了《尚书》。 《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

  • 典籍里的圣诞

    典籍里的圣诞,最近一部片子火了,《典籍里的中国》 今天也来蹭一会热度《典籍里的圣诞》看看在中国典籍里所记录的圣诞。...

  • 《典籍里的中国》强推

    强推这个《典籍里的中国》!吹爆了,我看这视频的时候,感动+激动。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了解《尚书》是个啥,知道大禹治...

  • 21.2.12 典籍里的中国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它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尚书》《论语...

  •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

    今晚央视一台播放的《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典籍之一——《尚书》。 以前虽对历史有兴趣,但对...

  • 典籍里的中国《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历时14年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

  • 感动|典籍里的中国

    大年初一上映的央视出品,看得让人热泪盈眶。 每一本都让人感动。 我们会为那些伟大的壮丽的东西感动。为我们民族的那些...

  • 典籍里的中国——屈原

    屈原身上体现了中华文明中的“悲剧美”和“崇高美”,这从端午风俗上就可以看出来,屈原自沉汨罗江之后,老百姓怕他被江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kj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