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江白浪
说明一下,这不是一篇标题党的文章,在以下的文字里,我将真心诚意地、认真地和你探讨阅读的害处。阅读低俗的、黄色的书刊所带来的害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下文提到的“阅读”是指阅读那些正儿八经能够通过最严格出版审查程序的各类书籍、文章等。阅读,包括阅读这篇文章,在一定条件下都是有害的,但即使如此,我无意说服任何人停止阅读的习惯,我也不得不承认坚持阅读是任何一个上进的人必须养成的习惯。这好比医疗手段,常言道“是药三分毒”,各种医源性疾病事实上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但我们不会由此否定医疗手段对病人的积极作用。医疗技术大大增加了现代人的平均寿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研究各种药物的毒性,分析它的副作用,目的不是为了取缔这种药物,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趋利避害。老中医都知道,一条方子少则七八味药材,多则几十味,但其实真正针对病情的可能也就两三味,其他都用于中和这两三味药材的副作用。
阅读是有副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对我们的心智有不利的影响。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搞清楚“阅读”是什么。本质上,阅读是一个吸收信息的过程,就好比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嗅,是一个感知外部世界的过程。夏天的晚上,我们仰望天上的繁星,细听田里的蛙声,闻到远方飘来的花香。繁星、蛙声和花香都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事物。但阅读感知到的信息却不相同,阅读是通过语言感知世界,这决定了其接收的不是第一手信息,是通过所阅读资料的作者加工后的信息。如果说我们用五官感知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么我们阅读读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照片,很多情况下这张照片还是被P过的。
佛家有“手指指月指非月”的说法,用人话来说就是如果我问你月亮在哪,你用手指给我看,我没有顺着你手指的方向看,反倒把你的手指当作是月亮。这个例子过于高深,非我辈凡夫所能领悟,下面举另一个例子。
指月图清华大学有一博士生正准备他的毕业论文,虽然他对于自己论点的正确性毫不怀疑,但苦于所涉及的领域过于冷门,苦苦搜寻了两个多月还找不到恰当的事例作为论据,无奈之下他入深山请教禅师,禅师跟他说了一句话,他马上茅塞顿开。禅师说:“既然找不到真实的事例,你他妈的就不会自己编一个吗?”
在佛家看来,重要的是道理本身,用于说明道理的事实论据倒是次要的,如果拘泥于事例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就好比你用手指指向月亮,我却只在意你举起的是食指还是中指、是真的肉指还是人工伪肢。
对,上面博士生和禅师的故事也是我临时编的,但不影响它所说明道理的真实性。这种用虚假事例说明真实道理的方法自古有之,不但佛家有,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家家如此。读一下各家经典就会发现,当中充满哲理的的寓言故事大都是虚构的。哪怕不完全是虚构,作者也难免根据立论的需要有目的地筛选和删改。
科学家、新闻记者、历史学家等特殊人群在提笔写作时往往会刻意隐藏自己的偏好,力求客观、完整地反映事实,但在选材、主次、先后等编排时也会进行取舍,只是这种选择不是基于作者本人的意愿而已。况且面对同样一个词,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如提到“冬天”时,作者可能是指滴水成冰呵气成霜漫天风雪的季节,而南方的读者可能只把它理解为天气清凉出门多穿件毛衣的日子。
我们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要么压根就是作者为了说明一些观点而捏造的(这种造假在道德上是允许的),要么也是经过作者或我们自身有意无意加工的。这些信息不可能完整地反映客观世界。
长时间的阅读,导致我们大量接触这些经过有意无意加工的二手信息,对我们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么?答案是肯定的。
没有人会因为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真的相信古代有人愿意花几代人的时间用锄头铁锨运山。没有人因为读了庄子的《逍遥游》就真的相信北方有大鱼名鲲大鸟名鹏。没有人会因为读了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就会以为海里真有个女王看上去长得像条金鱼。我们都知道这是虚构的情节,但很可惜,另外一个我们却不这么认为。这里说的是我们的潜意识。
我们的意识原本具有去伪存真、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能力,但我们的潜意识却要脆弱得多。阅读之害不表现在对意识的影响,而是对潜意识的潜移默化。在此我们暂且把阅读的问题放一边,先来讨论一下潜意识。
大部分谈及潜意识的资料都会顺带提到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领域,就他对现代心理学的贡献来说,他是伟大的。但这种伟大并不是通过他的正确性表现出来的。事实上,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描述在今天看来是不准确的。直白地说,他严重妖魔化了潜意识。在他笔下,潜意识是一只贪婪的野兽,我们的理智意识就是把它关起来的笼子。我们之所以没有察觉潜意识的存在,是我们的意志把它深深地埋藏。一旦这只野兽跑出来,男孩会杀死自己的父亲因为前者要独占母亲、女孩会仇视自己的母亲因为后者没有给前者生下阴茎等等。这是什么世界?难道我们每个人都是头上贴着封印的魔鬼么?幸好现代大多数心理学家并不认同弗洛伊德的说法。事实上潜意识和意识在善恶道德的维度上看是一样的。潜意识也不是与身俱来一成不变的,潜意识可以改变,甚至重新塑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潜意识与意识的区别不在善恶,但它的确存在以下一些特点使它与意识不同:
首先,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至少不受直接的控制。我们怎么能控制一个不知道它存在的东西?你的意识正在阅读这篇文章,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命令他停止,只要闭上眼睛就行了。但当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时,我们却无法让自己马上停止,尽管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可笑。我们也无法控制自己今晚做什么梦。这些都是潜意识的管辖范围。潜意识可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虽然他的本性并不邪恶。
其次,潜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是经过极度简化的。设想一下我们开车在一条乡间小路上行走,忽然路边跳出一条狗,我们该怎么办?意识会告诉我们为了不撞上那条冒失的狗,我们必须马上减慢车速,减速的方法就是要让刹车片收紧使之与轮框产生摩擦,为此我们必须压缩负责推动刹车片的刹车液,所以我们要马上让助力器启动去完成这项工作……当意识正在进行上述的逻辑推演时,我们发现车已经停下来了。导致车停下的原因是我们的脚已经踩在刹车板上,指挥我们的脚踩到刹车板上的不是我们正在忙于推理的意识,而是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的任务之一就是面对特发情况迅速做出反映。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潜意识里建立的逻辑模型必须是能有多简单就多简单。潜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刹车片、制动液、刹车板,甚至不知面对前方的特发情况需要减速,潜意识的逻辑是“如果前方出现紧急情况,就把脚踩到那个特定的位置”,这是一个省掉所有中间环节的推导过程,面对输入直接得到输出,目的是节约反应的时间。
潜意识就像水下的冰山最后,潜意识天生不具备分辨真伪的能力。在原始时代,那时候没有电影、小说之类虚拟的东西。在那个时候,整个世界——从天上的日月星辰到地上的一草一石——都是真实存在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我们的祖先并不需要具备判断真伪的能力,因为所有都是真的。一个原始人看到一头正向他奔来的狮子,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拔腿就跑,而不是判断这只狮子是真实存在还是电脑特技。因此,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潜意识在判辨真伪的能力上并没什么进展。时间来到现代,我们在看恐怖电影时还会吓得心跳加快,尽管我们的意识知道电影里面发生的一切跟我们毫不相干,但潜意识却永远无法搞清这一点。
关于潜意识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会在别的文章里继续阐述。此处讨论潜意识,原因是阅读之害就在于对潜意识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受我们控制的,甚至我们没有察觉它的发生。
如前所述,我们通过阅读接收的信息都是二手的,经过加工的。这些信息相对于真实世界至少也是存在偏差的。我们的意识能够轻易识别出这种偏差,而潜意识却不会。潜意识长期受这些信息的影响难免会形成偏离真实世界的理解。男孩子看金庸多了是否见到悬崖就想往下跳?——下面肯定有个武林高人在等着传我武功。女孩子看琼瑶多了是否会觉得某个高富帅总在暗处脉脉含情地注视着我?——他是出于某个不得已的原因才无法表白。
我们的潜意识只会根据接收信息的频率去衡量事情发生的概率。假设一个人中了彩票头奖,而我们在同一星期的不同时间感知到这条信息,我们的潜意识就会觉得这个星期有三个人中了彩票头奖,从而大大地高估了中奖这个事情的概率。
我们很少通过阅读的方式接收到诸如“某人这期彩票没中”这种极高概率的事例,因为不会有人把它写下来。无论是新闻杂志还是小说寓言,我们读到的大部分都是低概率的事情。潜意识长期受这种低概率事情的干扰,往往会大大高估这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就是励志书之所以励志的原因。我们的意识告诉我们要成为像乔布斯、马云这样的成功人物是一件极低概率的事情,但如果随便翻看一本励志书,里面都是这样的成功例子,反复地接受这些信息后,我们的潜意识会误判认为这是高概率事件,从而劝使自己以身犯险。
书的世界越大,真实的世界就越少最后总结一下。“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或许有点过分,但我们生活中的确不乏热爱读书而且大量读书然而在实际中一事无成的人。阅读之害,在于我们通过阅读接收的信息都是经过加工的二手信息,我们的潜意识对这些二手信息和现实的差异几乎上毫无辨别能力,长年累月,这些细微的差异可能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累积成大量错误的逻辑,这些逻辑无时无刻都在以我们自己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思考方式。读书越多,我们离真实的世界就越远,而我们却毫不察觉。
我无意让大家停止或减少阅读,但当你翻开书或在手机上打开阅读软件时,必须明白你正在做的这件事,并不是百利无害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