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8年冬季)
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涮火锅,鲜嫩的、红白相间的雪花肥牛。在哪里吃的,和哪些人吃的大致已记不得了,只记得是香辣的牛油锅底,和那爽滑的口感。
庆幸的是,早上起床整理床铺,并没有看到枕头被沾湿大半,一小点都没有。暗自说了一声「长出息了呵。」不幸的是,我并没有机会去真的吃雪花肥牛,吃雪花的机会都没有。这就很惆怅呀,梦到,追不到,让我一大早就陷入了思维深渊。原本这两天就还蛮丧的,越想自己的现实处境,心情就越配得上这萧索的早晨了。呵,不愧是过了小寒,真冷。裹了裹大衣,吸足墨水,把糟糕赠给稿纸吧。
所以我在思维深渊里,是在想什么?其实不过一句话,「我这一生,都在追逐什么?」这句话拆解开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得经历一个回顾过往种种傻X行径的痛苦过程。
我们家祖上,到我爷爷这一辈,都是地道的乡下人。我老爹有志气,当了兵,退役后去了城市发展。不过这里没有多么华丽的逆袭之路,他只是带我妈和刚出生的我实现了基本的城市化,保障了我们一家三口不富裕但温饱幸福的平凡日子。三岁以前,老爹其实是把我扔在老家撒野的,后来上学每年寒暑假和小长假也都让我回去撒野。倒也没有多野,只是这种乡村生活加城市教育的组合,让我在哪一边都显得很有谈资。回老家跟乡亲们吹牛的时候我可以拽英语,溜普通话;在城里跟小伙伴吹牛的时候我可以讲我在田间地头偷玉米抓知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这种组合模式真正有意义的是,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认知,那就是,长过见识,才有话语权,长过见识,就能对自己还不懂的东西表示理解和尊重。
这无形中是塑造了我内敛谦虚的性格。以至于,我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我见过乡下的苦,知道父母的不易,所以我从来不追求更多的零花钱;别的小孩子哭着闹着缠父母给买新衣服买新玩具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了穿,知道在城市的喧嚣中自己划一片小天地寻找乐趣;别的孩子过年回来都在说自己收了多少压岁钱的时候,我知道客气地回绝发给我的压岁钱,知道把那一点微薄的「收入」交给母上大人。去别人家作客,我能坐在小板凳上悄悄地待一晚上,临走说一声「谢谢款待」;家里来客人我知道端茶递水收拾屋子,然后躲到一边等候吩咐;在外面吃饭我知道在服务员帮我开门上菜后说一声「谢谢」。要知道,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培养成的习惯了,还保持至今。我不过生日,不要礼物,努力学习,懂事乖巧,然后我看到别人说起我时由衷的夸赞,看到那个时刻我父母脸上自豪欣慰的笑。所以我不觉得有什么不甘心。
这个思想影响了我好久。不仅给我打造了一个克己自律的童年,甚至打造了一个罕见的青春期,要我定义的话,那就是「不叛逆的叛逆期」。这个时期普遍是从初中开始的吧,我那会儿是有叛逆的冲动的,而且还很强烈。可是从小到大的形成的自律习惯,让我的叛逆仅仅停留在了放学偷偷去网吧玩半小时游戏。是的,直到高中毕业青春期结束,我所有的叛逆行为仅仅是偷偷去网吧和不写暑假作业(还不耽搁我当学习委员考重点高中考一本的那种)而已。
写到这儿我自己都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回忆的魔咒在作祟,让我把自己过滤的这么光鲜。但我想,应该是比较诚恳客观的。毕竟,苦涩的还在后面呢。
前面说的那么些,本来就是我那个人生阶段在追逐的东西,我就希望不给父母添负担嘛;我就希望他们努力融入城市后,能在和同事、邻居交往时不那么卑怯,能多那么一个拿得出手的话语权嘛;我就希望他们回乡下跟父老乡亲和老同学吹牛的时候,能多那么一个值得骄傲的点嘛。另一个层面来讲,我追逐的是自我的一个发展方向,我称之为「绅士修养」。从表现来看,我也基本做到了。那苦涩的是什么?是因为人总会变的嘛,目标实现了总还有新目标嘛。这个改变从我填报完志愿上大学开始了。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行为惯性,把我选到了一个最不愿意但是父母和亲朋最满意的志愿上,基本上未来十多年的命运也就此被写定了。我从提交的那一刻就开始后悔,意识到,我真正的「叛逆期」开始了。而且,受到我行为惯性影响的不止我自己呀,还有我的父母,和那些夸赞过我的大人们。他们顺着以前对我的印象,自然而然地对我的期待进行了升级。这让我陷入了无比的困扰,因为我从那一刻起,发现,我追逐的和他们期待的,开始不一样了。这给我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上大学后,我通过看书、看电影,混迹学生会和社团,接触社会等等方式,一点一点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三观。一个什么样的三观呢?就是尊重自己,或者说对得起自己。我开始读自己喜欢的书,培养自己的兴趣,追求自己喜欢的人,自己挣钱花在自己喜欢的地方。
尊重别人二十多年了,对得起别人二十多年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后,后半生,让我尽量为自己活吧,这是我以后的追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