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文章”的“章”字,是个会意字,从音从十。
可见,文章的起源是指:古代奏音乐,连奏十段才能结束(十,数之终也),这十段乐就是一章。
所以,文章文章,也有段落。文章,既从“音乐”里会意出来,应是: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读起来,如音乐一样美妙无穷、悦耳动听的文字,传诵开来,才配得上“文章”一词的真正含义。
释义:“文”即“纹”,指“纹路”、“纹样”。“章”本指“屏蔽”,转指“外表”。“文章”原义指“有纹样的表面”,诸如服装上绣绘的龙凤图样、皮肤上针刺的花卉图案,等等。
即其原义是指:直接构成视觉形象的图样。后指文字所描绘出来的事物图样,需要大脑“解码”才能完整呈现的间接的事物形象。
⑴原指文辞,现从写作的角度与“文学”区分,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词深厚。”
清田兰芳《明河南参政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子袁枢)实出于潘母。美仪观,多大略。年十二入州庠,见赏於督学何公应瑞,文章有声场屋间。”
⑵泛指著作为文章;如: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每为文章。
⑶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话里有文章;
《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阎二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⑷事情、程序——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⑸指礼乐法度;
《诗·大雅·荡序》:“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
⑹指文采,错综华美的色采或花纹;
《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⑺古代的一种花纹;
“文章”两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词汇,意思非常明白。但在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
实际上,“文章”二字,古意为锦绣,后来转义喻文。
“文”的另外一个意义是指画,同“纹”。如:《礼记·月令篇》说“文绣有恒”,据注释“文”,是指画。
⑻原指错杂的色彩、花纹。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一文中,原指大自然中各种美好的形象、色彩、声音等。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如:《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于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又如: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再如: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于道也。”
亦如: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于诗歌者多矣。”
又亦如: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总之,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
说文章的典句,很多,如:“千古文章未尽才”、“文章千古事”、“文章憎命达”;“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等等,都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文章的意思。
更广义的文章,也包含“学问”“奥秘”等意思,如“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