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心事》前传之四:
最早的“尖子班”:宁做牛尾,不做鸡头
话说回来,我一个农村娃,到县城读书,会怎样呢?
开学第一学期,我的成绩名列前茅,习惯了。这让我可以忘了,我是从哪儿来的。
从第二学期开始,全年级按成绩分班,我被分到成绩最好的“尖子班”,那里配备了全校最好的老师。
但高兴没多久,就受到一连串暴击。因为,有人比我成绩好太多,而且,无论我怎么努力,都只能远远地望一望他们的背,追不上啊!
于是乎,在余下的初中时光,就成绩而言,留给我的只有郁闷。
我一直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
以至于多年后,我的孩子从初中升入高中,进了实验班,他也连遭暴击,我还是不理解,跟他一起又郁闷了三年。
现在才知道,有那么极少数人,天赋很高,靠天吃饭,我们这绝大多数的凡夫俗子,即使再勤奋,也是没法比的。
要几十年才醒悟,脑子明显不够用啊!
我们的班主任是郑应义老师。
那时,满大街都是穿帆布衣服的蓝色人海。他偏偏头发擦着摩丝,一身西装笔挺,皮鞋锃亮,风度翩翩,一付大学教授的派头。
他数学教得很好,上课总带着个讲义夹,还不时对我们搞个突然袭击:“今天先测试,看前面学得怎样?再上新课”,搞得大家整天神经紧张。
他鼓励同学们像雄鹰一样去奋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那可是上个世纪,1970年代,一个小县城!
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中专,全班50多人,大约1/3落榜,1/3考上中专或中师,1/3考上大学,其中1个清华1个北大,还有10多个其它重点大学。而其他班,能考上中师或中专的极少。
那时考上中专,都很了不得,跟中举了似的。在我们茶元区,我或许不是第一个,但肯定是最早考出去的一批,真正地凤毛麟角。
我们初中那个班,成为全县考试天花板,好似至今都没有打破那个纪录。
所以说,宁做牛尾,不作鸡头。
成绩最好的那一批,多数当了大学教授,散布全国各地。成绩中下的,留在本市、本县,生活尚可,有几个还发了财。这都是后话。
瞧瞧,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