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交情商】
我的收获:
1孩子的社交和情商有时比成绩更加重要!
2在从父母影响力的幼小阶段过渡到朋友影响力的青春期阶段非常需要正确的社交引导!
3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需要的正向的交友观!
为什么你的孩子不会交朋友?
你有没有发现,在学校里孩子与同学的关系相处是一件难事,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健康和心理发展,最后自然会影响学习。然而,我们做家长的总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它一切都不重要,甚至还认为交朋友是浪费时间。那么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题就是,孩子需要社交吗?
从婴儿期、幼儿期到学前三个阶段中,父母和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支持和影响是最大的。从6岁到18岁期间,孩子必须逐步脱离父母,从家庭进入学校小集体,开始接触同伴,建立同学间的友谊,希望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的存在。
尤其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这股伙伴的力量将超出父母的影响,所以家长经常会发现孩子把自己的话当耳边风,把同学的话当成“圣旨”,别人穿什么我也要穿什么,别人听什么我也要听什么。这种青少年互相跟风的现象,就是通过与同学建立 “同一感”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的典型,这是一种成长的实践和探索。
所以,在学生阶段,朋友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自我成长、自我追求和自我优化的必需“标配品”。一旦失去同伴和友情,孩子的社会人设会坍塌,会找不到可以融入的集体,会没有归属感,更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严重问题。
因此,我呼吁家长,把社交问题放到与成绩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管理”,家长不让孩子交朋友,就等于给孩子穿了一双看不见的小鞋,不让他的心理健康成长。
原理分析:学习社交的本质
从视频里的几个小场景可以看出,孩子年纪虽小,但是社交问题早已悄悄地潜伏在他们身边了。学校虽然是孩子学习知识的第一场所,但同时也是孩子最早学习和体验与他人相处的地方。不管孩子年龄大小,无论同学人数多少,只要一踏进学校,社会交往的行为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也因此逐渐形成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协同力。各项心理研究已经告诉我们,一个孩子的成绩和学业表现属于智力也就是IQ范畴,社交和协同力则属于情绪智力范畴,被称为情商,也叫EQ。
在过去5-10年中,情商的概念已经被广泛科普了,但是它对孩子在校园内的学习和生活到底产生过多大、多细致入微的影响,大部分家长还是没有直观的比较和认识。
那我们来看一下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它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剧中,那位初中生朱朝阳有一位控制欲极强的妈妈,她完全忽视了儿子的心理健康,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学生就要以学习为主,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而当老师告诉朱朝阳妈妈,她的孩子性格太内向,同学们都不爱和他玩儿时,她还坚持说:“学生就是要以学习为主,交朋友是进入社会才做的事”。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养育误区,没等到进入社会,朱朝阳已经被同学们集体孤立起来了,他丧失了青春期在同学那里获得良好“同一感”的机会,为了寻求心理补偿,他愿意为两位隐秘的朋友做什么都可以,甚至不惜一起去作案杀人。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看到社交能力的强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在校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绝不能抱有错误的想法,以为等到孩子进入社会才去考虑交友问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对自己交朋友的一些看法。
而孩子对社交的恐惧感:大部分则来自于父母所营造的家庭环境和思维模式。如果孩子从小缺乏社交环境,没有机会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到了公众场合很难会一下子开口说话;其次,孩子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不自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过同伴的鼓励和支持,也会养成了把自己包裹起来的处事方式,逃避与同学交流,做一个事不关己的社交透明人。
然而,大部分害怕社交的孩子,都会对自己没有朋友感到苦恼和无奈。我们一定要相信,无论孩子的个性是内向还是外向,他们都向往朋友,就如向日葵向往阳光一样。所以,轻视孩子的交友需求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向往友谊的天性。
没有朋友的孩子内心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缺失,就是找不到同伴来认可自己,因此严重缺乏存在感和自我价值感。每天悄悄地上学,悄悄地下课,一旦有人发现了自己,对自己好,便犹如恩人般地看待这位知己。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养成社交能力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