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姨家的妹妹小丽今年上大四,还有半年毕业,现在已经放寒假回家,每天舒舒服服盖着被子玩手机。
她是不急,倒把三姨给急坏了,在床底下一圈圈拉磨似地转来转去。一旦提起找工作的话题,立刻会被小丽一句:“你别管了,我心里有数”给噎回去,三姨只得搓着双手呆立在屋里,双眼失去焦距。
三姨想来想去,从通讯录里把我给拎出来,希望我用过来人加老大姐的身份劝说下小丽,说服她从床上爬起来去投简历。
这两年因为两个姨弟姨妹的工作,我简直要烦死了。和老妈抱怨下吧,她一脸严肃地质问我,这两个姨平时求我什么了?就是需要出马充当个半吊子人生导师的角色,不输房子不输地的,少废话,上吧,皮卡丘。
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小丽电话,小丫头对我还是相当客气的,聊了半天没营养的话题后,我小心翼翼把话题朝着工作的方向上拐,结果伪装太差,人家一针见血地指出:“姐,你是我妈派来的说客吧?”
我立刻狂点头,虽然潜伏失败,但劝说的任务不能半途而废。
小丽告诉我,她不想出去工作,也不愿意和大家在考研考公的独木桥上挤来挤去,她就想干自由职业,要靠写小说养活自己。
写小说挺好,我俩共同目标是一致的,我也想通过写作实现财务自由,所以真心希望妹妹能够在小说界闯出一片天,将来成为大牛人物后可以带带我。
关键问题是,谁来为你的理想买单?
我在写作上毫无天赋,但也坚持写作了近200天时间,想要一上来就通过写作变现真是挺难,你需要挺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寂寂无名期。在此期间的写作者,是纯粹的消费者,不挣钱只花钱,你成天在家呆着挺美好,谁来为你的吃喝拉撒付钱?
答案很明显:冤大头的父母呗。
小丽妹妹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势。她不是独生女,上面还有个哥哥小华,农村人的思想本来就是儿子养老,所以三姨两口子的钱大头花在小华身上,靠打工挣来的钱能供小丽上完大学已是不易,我也想不通是谁给了她啃老的勇气,看不见嫂子的脸早已黑似锅底吗?
现在的年轻人,两极化现象非常严重。一拨拼了命的努力,时间精确到用分钟计算,他们心里有目标,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另一拨则是懒洋洋的人群,身体懒思想更懒,除了手指头能够灵活异常地摆弄手机外,几乎看不出他们的生命力所在。
这群人的口头禅是“着什么急啊,以后的事以后再说,今天我要享受生活。”
上小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叨叨着“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的寒号鸟,它那不思进取的形象怎么和这群懒散的年轻人如此相似呢。
说实话身边这么多的反面教材,能够让我更深刻地思索人生,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小孩,避免掉入一些前人踩过的坑。
但现在,我只想找个高音喇叭对着姨妹的耳朵狂喊:“给我爬起来找工作,等你能养活自己后再重启你的小说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