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铸造我们的学科

铸造我们的学科

作者: 破茧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19-04-23 16:56 被阅读0次

    我们许多人都要服从一种要求,就是不仅通过与导师的相遇学习教学,还要通过与具体研究领域的相遇学习教学,我们被引向这部分知识,不仅是我们找到了我们要教的学科,学科也铸造了我们。在我们与学科的命题概念和学科的生活框架相遇之前,自我意识只是处于潜伏状态,通过回想学科是怎样唤醒自我意识的,我们就可以找回教学心灵。【破茧之旅批注: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学习教学,一个是向导师学习,一个是在具体的研究领域中学习。当我们被导向学科知识的时候,我们不仅找到了我们的学科,而学科也铸造了我们,于是我们处于潜伏状态的自我意识被这个学科给唤醒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我们的教学心灵。我们的教学心灵,要通过我们遇到的学科而开始工作,把那处于休眠状态的自我叫醒,怪不得工作能够让人找到人生的意义,因为能够唤起自我意识。】

    卡普兰是一位法国语言文学老师,她在《法语课堂》这本书中就展现了这种回想过程,她觉得是法国文化给了她一种自身认同和完整的方式,这在她的母语文化中是找不到的。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有偏见的年轻人,通过接触使用不同语言的不同的人学会了感激陌生人,卡普兰说学习一门外语就是获得一个成长的机会,获得自由的机会,从自己所接受的观念和精神的丑陋中获得解放的机会。但是卡普兰也看到所借用的自身认同不利的一面,就是法语让她找到了一个藏身的地方。这个领域帮助她与她生活中的麻烦事情和种种关系重新发生联系,在探究自己为什么被吸引到这个领域中来的时候,她获得了自我的知识,这种自我的知识使得她作为教师的心灵焕然一新。

    读了卡普兰反思的文字,我为其鼓舞,也想从自己的角度反思。我从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学科所学到的细节早就忘掉了,但是我当初发现米尔斯《社会学想象》中的思想依然历历在目,我不仅吸收了这种观点,整个人也被这种思想迷住。米尔斯教会熊通过不同的社会学理论投井下石来说认识世界。当我第一眼看到整个世界的时候,就好像戴上了三维电影镜片,我看到,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生活的无形结构和隐蔽信号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以这种视角看生活的时候我很震惊:人们并不想以前想象的那样自由行走,而是被附加在其思想和心灵之上的无形的操控者操控着。

    为什么我会被社会学现象理论深深吸引?为什么他会成为我世界观中决定性的特征?从智力层面来看,我能接受社会学现象理论,是因为我早就已经懂得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得到的东西。而且,米尔斯的理论还帮我克服了深藏内心的恐惧。因为我发现前台的世界是富有魅力的,也是令人恐惧的,而后台的世界却让我有能力摆脱一些行为恐惧。观察后台的景象,看到行为机制是如何像普通人,何其笨拙,何其平常,这些关于后台的认知让我感到从容。但是,我被社会学想象理论吸引还有更深的缘由,不止于理性的兴趣,行为的恐惧,还有我内部灵魂的断裂。米尔斯关于前台表现和后台现实的区分反应了我内心生活的大分裂,表面上我是完美的,但我内心却是焦虑、笨拙、愚蠢无能的。我感受到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永远是矛盾的,这使我陷入痛苦,但社会学想象理论及其所揭示的社会表里不一帮助我认识到这种矛盾是多么普遍,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米尔斯的洞察理论从分析社会的方法转化到自我认识上。社会学的理论很快被我用作揭穿假面具的工具之一,这无异于让我冷眼旁观而超然世外。很长一段时间我就站在批判嘉禾法官的行列中,现在我明白了原因所在:我把我感受到的所有欺骗性都投射到社会中去,却不能面对自己,我是在把投射当成逃避面对自我分裂的一种方式。我不想这样生活下去,这就是我把社会学想象理论写出来的真实原因。【破茧之旅批注:这个作者的经历其实就是在我,回想学科可以唤醒沉睡的自我意识,只不过这个吸引作者的学科让他喜欢让他忧,能够洞察自我,却也让自我分裂,因为学科所教给的一切让他冷眼旁观、超然世外,说白了只是一种逃避自我的投射。这就像之前的我一样,现在的我可能也是这样。总是冷眼旁观着周围的一切,总是觉得自己是神,而其他人是俗人,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是那么不一样,但是实际上人家活的更踏实,而我的自我却一直是分裂的,我是那么的眼高手低,那么地不切实际,只是因为自己的自我是分裂的,身心不是合一的,并没有达到自身认同,何谈完整?】

    本章一开头,我强调我们内部世界的真实和力量会使我们免于受到环境的伤害,并促使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担负起责任,但是我想说的是社会结构和信号的世界并不比然决定我们的生活。社会学的想象是让我们着迷,但我还是没有掌握所有问题的解答。在我写这一章的每一步思考中,我一直经历着我主观的和我自己的,不断更新的相遇过程,我仍然尊重社会事实的力量,但我不想用社会事实的作用逃避自己的责任。

    作为一个教师,我从上述回忆中获得的关于自身认同的知识,是让我深受鼓舞的,假若我的前台和后台的生活没有达到相当的一致,我就不可能成为内心真实力量的倡导者。但是我也认识到,我在前台与后台的现实冲突还远没有解决,它不断出现在我的教学中。这一章开头的那些教学故事就是这些冲突,表现在我对教学事件的外在反应与我内心不胜任意识之间的紧张中。【破茧之旅批注:每天因为学生的错字和习惯而火冒三丈,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今天尝试了用字源的办法来解决那些易错的字,还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接受。所有这些反应的都是不能接受学生的错误,他们的错误让我不知道怎么解决,我每天都面对我的无知,所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孩子和家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责任,只是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靠威严和反复的练习。统编教材需要教师又强大的背景支撑,而同样的孩子的阅读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识字量少的,不看书的,终将会被落下。我努力的带着孩子读书 ,但是还有很多教学任务要完成,这就造成了每天疲于奔命,但孩子的成长不多,而我也很暴躁,这是什么生活啊!】

    我喜欢的教学随笔之一是汤普金斯的《沮丧者教育学》,这本书似乎是直接描写我的自我分裂状态。汤普金斯直白道:作为一个教师,她的困扰在于没能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要了解的东西,自己就是在进行演出,并没有帮助学生学习。那么为什么会堕落为演出呢?因为恐惧,害怕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在学生面前。这几乎就是在描述有些时候的我,我害怕暴露出自己后台的那些不称职,所以极力使自己在讲台上成熟、巧妙,掩藏自己的内心,无法按照教与学的要求形成有机联系。【破茧之旅批注:就是这样的,自我分裂的状态,每天并没有带着学生真正地学习,而只是在机械重复着那些需要记住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让学生服从和听话,何谈教学?】

    还有,当我寻找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我找到的也并不都是令人自豪和光彩的东西。自我有时是让人尴尬的,但却是真实的。当我承认在我的内心起作用的那些力量,而不是任其破坏我的工作,那么无论这尴尬让我付出什么,都会更好地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老师。

    用斯科特-马克斯韦尔的话来说就是:你仅仅需要申明你生活中的事件造就了属于你的你自己,当你真正拥抱你自己拥有的一切一切和所做过的一切,你就是真正勇敢地面对现实了。

    小结:我们如何学习教学?上一节当中提到可以从自己的导师身上去学习如何教学。这一节则转向另一个角度,就是要到具体的研究领域当中去学习教学,我们遇到了学科,学科也遇到了我们,我们那处于潜伏状态的自我被我们遇到的学科所唤醒。作者以自己遇到的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理论为例来谈论这个问题,他说米尔斯的前台、后台理论让他得到了关于自身认同的知识,这让他深受鼓舞,但是他的前台和后台生活并没有达成一致,还存在着严重的冲突,这就造成了自我分裂,于是就会影响前台的教学,从而找不到自己的教学心灵。所以,当我们在寻找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时候,遇到的也并不都是些令人自豪的东西,但是我们却要接受这些最真实的东西,唯有这样,拥抱真正的自己才能勇敢面对现实。【破茧之旅批注:这里的学科有两个,一个是作者上学时学到的学科,还有一个是作者所教授的学科。他学习的学科,米尔斯的理论,这些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作为他认识世界的工具,也同样是他认识自我的工具,这个工具让他认识到自己处于休眠状态的自我,可是这苏醒的自我却是冷眼看世界,这也让他发现自己并没有面对真正的自我,还是在逃避自己的现实生活。所以,这些理论一旦变成我内在的东西,虽然可以指导我的生活,却并不必然地决定我的生活,能够决定的还是自我到底如何来选择怎样生活。因为他的自我还在不断地更新中,所以他意识到那个主观的我和我自己的我之间的矛盾,因此不想让自己的自我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因而还要接受自我中那并不令人自豪和光彩的那部分东西,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所有部分,不管是受人鼓舞的,还是不光彩的,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认同,如此才能完整,否则自我还是处在交战中,还要继续分裂。这第二个学科也很重要,因为在教授的过程当中更加能看到自我的分裂,害怕暴露后台的我的无知愚蠢,所以前台的我才会掩饰自我,带给学生的影响就是不能带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而对自己的影响就是找不到自己的教学心灵。所以,要勇敢面对现实,就要先勇敢面对自己,面对一个完全的我,而不是一个只能出现在前台的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铸造我们的学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cb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