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周五,拼多多员工下班时还能看见不少维权商家蹲在办公楼下,要求返还店铺冻结基金。这场维权已经持续10多天,闹得沸沸扬扬。这一天也是拼多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招股说明书的日子。
一面高速发展,一面填补空缺。拼多多在不被大众理解的情况下,成就了千亿GMV。招股书显示,截至18Q1末的12个月平台GMV为1987亿元,坐稳国内第三大规模电商。“便宜,质量差,黑马,超越京东”等关键词,一直围绕这个不到三岁的电商新巨头,浓烈的质疑远远大过赞美,但高速增长的DAU却让人不得不承认其商业价值。
大致的矛盾有以下两点
从电商格局上看:拼多多的崛起就是一个奇迹
自古以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小鱼和虾米,差别不大,几乎没有机会挑战大鱼。2017年中国网上零售额7.18万亿,而阿里的GMV预估为4.6万亿。但为什么在阿里如此强势的电商领域内,还能诞生拼多多这般超级独角兽?
原因有很多:依托于微信10亿月活;拼团分销模式大大促动消费热情;价格足够便宜;四五线城市用户不在乎质量等等。多维度的影响因素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能够让拼多多在阿里、京东瓜分现有电商的格局下突围反击,从商业上来说这堪称一个奇迹。
从用户体验上看:拼多多几乎成为全民公敌
最近微博上流传一段刘强东评价拼多多的视频。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竞争对手拼多多时,刘强东回答:“我不在乎什么新商业模式,东西买过三次就知道好不好,用户只关心三件事,质量,价格,服务。”
目前的拼多多在价格上占绝对优势,阿里为了狙击甚至研制了“特价版”淘宝。但在质量上,拼多多的商品着实不敢让人恭维。在四五线及以下城市中,用户的消费观念与一二线城市极不相同。
他们只在乎价格是否便宜,而不是质量有多好。这类人是拼多多活跃用户的主要群体。所以,在一二线城市内,拼多多的打开率,使用率极低。然而这种脆弱的信任,也在质量的重压下逐渐丧失。拼多多几乎遭受了全民吐槽。
拼多多成长路线图
拼多多将成为电商版facebook,而不是淘宝
4月,拼多多完成上市前最后一笔融资,约莫30亿美元,估值150亿美元。但是,发展到如今,外界依旧看不懂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看好拼多多的人少之又少,甚至阿里巴巴CEO张勇认为,拼多多这是在为淘宝挖掘潜在用户,开拓农村市场。但黄峥认为拼多多终将成就电商版的Facebook,而不是淘宝!
“淘宝也好,京东也好,都是搜索引擎式的电商,就是电商版的Google,重点是人找货。而拼多多想做一个电商版的Facebook,重点是货找人,就是要有更多的温度和乐趣,本质上是两个物种”,黄峥讲解了淘宝和拼多多在本质上的不同,在他看来拼多多之所以能爆发式增长得益于信息流的浏览方式,也得益于这个赛道的空旷。
对于外界诟病的“消费降级”,黄峥坦言,虽然现在只实现了拼实惠,但未来会向好货、服务、温度的方向发展,而拼多多对商家发货速度的要求,正是为了解决消费者及时收到货品的痛点。
黄峥:社交电商是伪概念
拼多多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开创了一种商业模式,并且这种模式更多的被认为是社交电商。但是最近黄峥却表示:“社交电商是一个伪概念,电商是电商,社交是社交,没人会边买东西边交朋友”。
但笔者认为,社交电商合理性在于它能降低获客成本,缓解今天流量红利消失的压力。从消费者角度,购物的时候很难会认可其他推荐的商品。但这之间的对立性并非这么强。
以女性为例,小红书的爆火,一定程度上就是基于女性的天性。女性喜欢买买买,喜欢晒晒晒,喜欢逛逛逛。相比较于买的东西,购物的过程更让人感觉快乐。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社交的属性会大大加强。社交电商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将买货、卖货之间生硬关系柔和化。所以,从商家的角度,社交电商具备很大的发展可能性。
流量红利消失殆尽,电商沦为传统行业
社交电商的大火,一方面也是迫不得已。流量红利消失,是每个商家都无法避免的,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电商已经沦落为“传统行业”。为了寻求增长,商家已经找了太多的办法。但是很现实的是,今天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在依托于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生存。商家的发展也依托于平台的政策。
换句话说,倘若阿里的电商政策发生变动,而商家却没能及时做出改善,是不是就会造成落后以及一定程度的损失?
结果是必然的,连阿里都在不停的调整,作为依托平台生存的卖家,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做出相应措施必然会导致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