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014 王彬彬《文坛三户》

读书笔记014 王彬彬《文坛三户》

作者: 冰蓝色的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22-02-02 18:35 被阅读0次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位在九十年代可谓是风光无限。这三人的作品我基本上也看过,喜欢看,但也没感觉有些评论家、甚至是名校名教授说的那么的好看,自己一直心存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审美水平不在线啊?

    今天看了王彬彬教授的著作,不仅打消了这个疑虑,而且还获得了很多文学理论的指导。加之王教授的语言犀利深刻,生动形象,论证得有理有据,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人过瘾至极!

    金庸、王朔、余秋雨这三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怎么就合并在一起了呢。作者认为这三位有本质相通之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属于“帮”字号文学——“帮忙”或“帮闲”。他们的作品主要是麻痹人们对现实的感觉,消解人们改造现实的冲动。(个人认为,余秋雨的作品还是要比前二位好一些的。哈哈)

    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文学功用”的问题。

    如果你认为文学的作用如麻将,电脑游戏一样,都是消遣娱乐的,没有雅俗高低之分。就像郭德纲说的,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大雅就是大俗,大俗就是大雅。“什么是成功,只有上演才是成功。”那咱们就不抬杠了。

    所以,前提咱们咱们得承认“文学”是有雅俗之分的,当然不仅仅是文学,所有的艺术都是如此。

    “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之“高雅”,就体现在对读者的期待视野不是迎合而是挑战,是谋求对读者期待视野的改造。而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变,便意味着思想观念、情感心理、价值尺度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变,便意味着社会的进步。也正是在这个意味啥送给你,接受美学认为,作品创造着读者”

    概括来说,“高雅”意味着征服而不是迎合。 在商业上,其实也如是。   乔布斯说,“我们不做市场调研,我们只想生产伟大的产品。” 在教学上也是如此的。

    所以,我们看高雅文学的时候,如同在登山,虽然有苦和累,但更有新风景、新境界。看鲁迅、沈从文、卡尔维诺、托尔斯泰、康德等人的书,肯定不如读武侠书那么轻松,但是阅读时,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被慢慢解构、重构的过程是那些消遣读物替代不了的。

    有人戏解“愚”字,所谓“愚”者,“心”守“一隅”也。虽是戏说,但也切中实情。“愚”者固守小小的一个角落,自得其乐,不知也不愿去了解其他的地方。

    而“高雅”文学或艺术,不是迎合你这一角的自娱自乐,而是不断扩展边界,让你看到更远的天空。当然,这需要你从那一角的舒适区走出来,去跟着作者一起探索。

    毕加索,梵高是这样的画家;陶渊明、杜甫是这样的诗人;埃菲尔、罗杰斯是这样的建筑家;蒲松龄、曹雪芹是这样的小说家。

    而“通俗”,就表现在尽可能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迎合读者观察事物的方式,加固读者已有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让读者在其作品中得到确认和肯定。

    这就有点像如今的一些新媒体网站一样,经过繁复的计算,给你推送的都是你喜欢的东西,都是你那个角落里的东西,怕你累着,绝不让你从舒适区里站起来,走出去。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始终固守一隅,自得其乐,处在“愚”的处境而不自知。

    有人说,有了互联网,人们认知的边界就会大大扩大,但现实是,高科技的算法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给我们每一个人精准编织了一个笼子,让我们自己不知不觉地钻了进去,还自我感觉良好。

    曾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篇文章描述杜月笙如何的仗义,如何的高情商等等,我就纳闷,这样好的人怎么会是流氓呢?于是买了四个版本的《杜月笙传》,看完之后才知道了网上那篇文章纯粹是为了赚取点击量而故作以偏概全的。

    话题远了,拉过来。

    一些通俗小说就如同“今日头条”或“咪蒙”的公众号这样的新媒体一样,出于商业的动机,像狼嗅猎物一样找寻人们的心理,一经发现,便大量“创作”起来。

    金庸写武侠小说就是为了扩大《明报》的销量,王朔写小说就是寻找另外一种出名的机会。这种传统稍微往前一点,就是曾风靡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作者认为余秋雨是变相迎合当时的政治,我不这样认为,感觉是余先生一开始是误打误撞,后来名声大了,自己宣扬的“文化品格”啪啪打自己的脸而已。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在华人圈子里流行,其实就是搔到了当时社会华人的痒处而已,在思想观念上没有一点革新。当作娱乐消遣而已,抬到更高的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位置,抬到北大的名教授都为其宣扬的高度,不是程度“过”了,实在是“理念是非”混乱而已。

    王朔的小说也是如此,既不是京味小说,也不是平民小说,而是那种“大院文化”或者粗鄙的“等级文化”的一个变脸而已,是鸳鸯蝴蝶派作品的重生而已。

    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确实很好,把散文关注的视野推向了历史的纵深和广博。朱国华认为余秋雨散文有一套模式:以诗歌性语言为其皮,以小说性叙事形态为其因,以哲学性文化感叹为其骨。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媚俗。我自己看余秋雨文章,感觉《文化苦旅》对我的视野确实有拓展的,但我主要不喜欢余秋雨这个人。尤其是《山居笔记》前面几万字对盗版的指责,唠唠叨叨,欲盖弥彰。包括后面的几本书,我都看了,但都不喜欢,感觉是故作深沉,犹如作者所言,五分的能耐能包装成十分。

    余秋雨的问题在于辜负了文人的风骨和担当。

    写到这里吧。我写读后感主要是梳理自己的思路。有兴趣的可以看王彬彬教授的著作,保证可以拓宽你的视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014 王彬彬《文坛三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mdr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