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金子塔原理》
时间:2017 12 14
扶危济困倾全力,一个不少进小康
(旗舰大厦经管区 沈阳梦想)
《金子塔原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想清楚,说明白,知道怎么说,说什么”这个问题。以此问题为总纲,由序言引领全书,读懂序言,就基本掌握了全书的内容。而后,分设四大部分,十二章节,进行细讲。后由附录一、二、三进行知识点系统汇总。
这样一本逻辑性很强的教科书的书读完了,怎么写呢?在没写之前,我想起来了鲁迅先生在讽刺胡适写日记出版的事。鲁迅先生说“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是呀,写心得我想也是。别因读了逻辑性很强的金字塔原理,就怕写不好,就处处小心,就不敢写了。那我就忘记破绽,大胆写起来。
大家都读过了我就不重复书中内容了。既然书中的理论知识学习过了,我能不能运用这个原理想清楚一件事,怎么说这件事,说明白这件事。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一件事,试着说一下。
不知道书友们听没听今年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辞。习近平主席曾在今年新年贺词中深情说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衡量着我们党和政府践行“一个也不能少”的推进力度,考验着我们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智慧。
说到这儿,最近一段时间,估计书友们也正被“口袋婆婆”的事牵挂着。
话说:一位年过八旬的婆婆,每天背着跟身躯一边大的编织袋,风雨无阻地拾荒,用微薄的收入供养瘫痪的女儿、近90岁的丈夫和上学的外孙。这些天,伴随着那句扎心的“她不死,我也死不成”,成都“口袋婆婆”蒋贵英的故事弄哭了整个朋友圈。
这样,怎能不让我们的习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牵挂?全国人民在奔小康的路上,还有多少这样的“口袋婆婆”需要帮扶?精准扶贫让千万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样的成绩值得肯定,而像“口袋婆婆”这样的困难群众,仍需政策继续发力,真正做到“一个也不少”的承诺的全部实现。
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承认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但还有很极少数的人没有脱贫。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篇“口袋婆婆”的故事,充满细节也充满温情,让人看到,其实身边就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需要我们关注的人。猛然回头才发现,那些充满艰辛的生活,似乎已经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在这个意义上,一条引来很多转发的微信,也正是对社会的一个提醒,把我们的眼睛,从抽象的概念转到具体的个人,才能更深切地体会人世冷暖,感受生活沉甸甸的分量。
当然了,引起大家关注的,必定引起政府重视。当地民政部门已经摸清了“口袋婆婆”一家的需求,正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我们希望,这种面对个案的态度和劲头,也能够用在解决共性问题、完善全套机制上,让社会保障的口袋扎得更牢、兜得住更多困难群众,让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困难者的身上。
那书友们跟随我的思路,回顾一下“口袋婆婆”的过往如何?
书友们请看:让大家眼眶湿润的,除了伤感,也有温存:城管人员从没撵过婆婆,反而会嘘寒问暖;公交司机不收婆婆票钱,对流露嫌弃的乘客还加以劝解;公益志愿者三不五时地慰问、帮扶,为了领受婆婆的好意,总是硬着头皮吃下发霉的花生;众多网友更是用转发唤起关注,或直接伸出援手。而当地民政部门,也已启动了相关的程序,协调制定援助方案。
写到这儿,感谢各位对“口袋婆婆”的帮助是必须的。有个问题还要弄清楚:可以看出,在扶贫济困方面,这个社会其实并不差救助渠道,也不缺爱心涌流。然而让人困惑的是:事件发酵之前,爱心帮扶为何没能及时抵达“口袋婆婆”?除却公益力量的反思,我们更需要探讨的是,政策的福音无法覆盖,堵点在哪儿?
在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和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朋友闲聊时,他点破其中关键:户籍地与常住地的不一致,使得“口袋婆婆”无法被纳入常住地的救助范围。
原来如此!这样就有说道了:有了困难,政府机关再出现扯皮现象,类似“口袋婆婆”这样的困难群体还有多少?因政策不完善被拒之门外的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啊!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我和书友们分析一下实况。
困难群体,往往面对共性问题;解决共性问题,还得破除系统障碍。要扶起一位“口袋婆婆”,特殊关照、便宜行事的做法,或许还显得游刃有余;而救助成千上万的困难群体,则变得棘手繁重。运用《金子塔原理》的理论就是要提纲挈领,采取治本之策。“口袋婆婆”提出的一个当务之急,就是打通异地之间的隔阂,实现社会保障网的无缝衔接。这个任务,当然要比救助一位“口袋婆婆”吃力,但踏踏实实做下去,在一个能够实现移动支付、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社会,也不见得任重道远。
谈到这儿,我想起了我们的书友。我们的书友在读《金字塔原理》这本枯燥无味的教课书时不也坚持读完了吗?有问题不怕,把问题消化。也就是《金子塔原理》中提到的“诊断框架、决策树和项目评估的问题”。
再次回到“口袋婆婆”事件继续探讨下去。
道路越坚巨,面向困难群众的政策福音越要发挥出效果,还得着力增强亲民性,让困难群众触手可及。没听过政策、听不懂政策、懂了政策也不好操作……任何一道难关,都可能把困难群众“拒之门外”。
说到这儿,书友们也和我想到一块了。因而,政策,尤其是给困难群众的政策,需要有机构宣传到位、有人解析清楚,让困难群众看得见、听得明、用得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您说对吗?亲爱的书友们。
写到这儿,可能又跑题了,那也该收尾了 。至于说没说清困难群众的事,听没听明困难群众的事 ,怎样解决困难群众的事,我就交给书友们评判了。至于这篇符不符合《金子塔原理》的写作要求,我也交给书友们评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