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开发始于1960年,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寒温带原始针叶林区,自开发之日起,大兴安岭人用木材资源支援了半个中国的经济建设,当时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中国的百业中被称为:“林老大”。为了满足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采伐林木量较大,使得林木的生长量跟不上采伐量,造成成过熟林木越来越少了,先是便于集采的公路两边伐没了、接着是山坡伐没了,到了21世纪初的2001年,经过40年的采伐,可以采伐的林木就主要集中在山顶上了,有顺口溜形容林区的采伐方式为:“从铁道游击队,到平原游击队,再到智取威虎山”。大兴安岭开发初期都是12~20个人的伐木大工段,负责的伐木区也大,一般在50~100公顷或还要大。工段在一个伐木区上建点作业,就可以完成一年的作业任务。
后来由于可采伐的用材林越来越少,及承包改革大潮的影响,林场把东方红50拖拉机卖给了个人,大工段都变成了5个人左右的承包小工段,而到了2001年,更是难以找到大面积用材林,多是15--30公顷的小面积用材林。一个5个人的小工段,都要换4、5个小伐区,才能满足一年的作业,这就意味着这个工段连同50拖拉机、帐篷等机械人员设备,要搬4、5次家,而且,作业区多是工作难度大的山坡或山顶,使作业成本上升,工人赚不到养家糊口的钱;一些老开发林业局就有了出格的事。
呼中林业局有个体工段,竟然跑到呼中自然保护区去伐木;被保护区制止并驱离,有人说不抓吗,你抓谁啊,油锯手伐1米才赚1、8元,工段长早没影了,抓局长吗,局长也没有把木材拉到家里,伐的木材都是送到储木场,给国家做贡献了。
南瓮河施业区8千多平方公里,当时还不是自然保护区,全部划归了松岭林业局作业,北边的新林林业局也是个老局,资源也枯竭了,新林局当时希望把南瓮河施业区划给他们一部分,但因某种原因未能如愿,新林局红旗林场,有一个个体承包工段竟跑到松岭局管辖的南瓮河去伐木,被松岭局的人抓住,50拖拉机给烧了,人给打到医院;两家为伐木的事,经常闹别扭,上边想了个办法,巧妙地处理了这个问题:把两个局局长对调,原领导班子不动,这样下边有什么问题,原局长给原班人马一打电话,就解决了。
这时的大兴安岭就剩幼龄林和中龄林了,已经没有成熟的林木可以采伐了,相当于庄稼的幼苗,在采伐下去乔木层就会消失,大兴安岭就会变成山地草原,在想恢复森林生态就难了。由于无木可采,工作机会断崖式减少,老百姓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质量骤然下降,许多人为了生活开始走出大森林,出去发展,林老大形象轰然倒塌。
于是国家开始投入大批资金,开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以造林护林维护森林生态为主,逐步减少采伐,扶持林业转型,撤销已经失去意义的小林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老百姓生活,发展林下野果、野菜,中草药等第三产业,鼓励多功能立体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同时,保护民计民生,从2010年停止主伐,到了2014年开始全面禁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开始慢慢恢复,现林业经济已从伐木为主,转型为开发林下花、果、野菜、中药等可持续资源,发展旅游业,畜牧业,农业等多方面发展。(原创不易,谢谢关注)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