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点轻松的话题,以前读过一部佛教入门读物——《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所作的家训,以其亲身经历教戒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的故事。
《了凡四训》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功过格”,它就像一簿账本,专门记录自己的善行和恶行。比如做善事,今天你扶一个老奶奶过马路,就在功过格上记录,经验值+0.1,扶100个经验值+10;比如救人一命,经验值+100;比如帮山区修了一条桥,让村民与外界相连,经验值+1000。如果做恶,比如你对别人发怒,大吵大闹,就扣0.1;毁人贞操,扣100,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下,毁人贞操相当于杀人,若在今天的开明社会,可能扣分会少一些。这个善恶系统类似于游戏里的打怪升级,做善事增加经验,做恶事就掉经验,经验攒够之后就升级,人生更上一层楼。
每个人生来有多少经验点呢?善恶系统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如果这辈子你多出10000点用不完,那可以留到下辈子继续用。比如多出来的经验值,下辈子出生时等级就高一些,含着金钥匙长大。但如果这辈子你欠了10000点,欠太多就不能投胎做人,转世做猪狗之类的,如果欠得少,那就出生比较贫苦以一些。上辈子攒下来或亏欠的经验值,就是你这辈子先天的命数,算命先生帮你算的那个东西,如果这个值变化不大,那么你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如何如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4107904/37582041e5b4f393.png)
下面是袁了凡的一段故事:
某日袁了凡在路上遇着一位童颜鹤发,仙风道骨之长者姓孔。孔先生替他算命,说“你不应该学医,你是仕途中人。现在若改行读书,明年入庠中秀才。”后来孔老先生为袁了凡算命,说他某年会考上第几名,某年补上廪生缺,某年当贡,某年选为四川知府。五十二岁寿终正寝,可惜无子。
从此之后,袁了凡便弃医而读书,凡碰到之考试,名次之先后,完全符合老人之预言。他由此相信,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对人生便心灰意冷,淡然无求,心如死灰。
某次他上南京栖霞山,与云谷禅师对座一室,三日不眠。云谷禅师问:“你能静坐三日不起杂念,不胡思乱想,必有原因?”袁答:“被孔老人算定了,富贵在天,生死有命,妄想也没用!”云谷禅师曰:“凡夫俗子未能明心见性,故被阴阳气运所控制。但唯凡人有命数,极善之人,命数拘不了他;极恶之人,命数亦拘他不住。二十年来你被运数所拘,动弹不得,岂不是凡夫一个,我还以为你是圣贤豪杰呢!”
袁问:“人的命数,可以逃出去吗?”云谷禅师答:“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你只要扩充德行,多积阴德,多做善事,则自己造的福,那有不灵验之理耶?”
从此袁了凡悟了立命之理,不愿再落凡夫窠臼,开始广积阴德。第二年考试孔老人本来算定得第三名,却考了第一名,孔老人之预言开始失灵。到了秋期举人考试,也出乎意料之外而考中了。他便发愿,行三千善事。历十多年,三千善行始完,回乡把功德回向,并再发求子之愿,许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赎此生之过。仅经一年,便生下一子,起名天启。
简单概括这段故事,袁了凡命中本无子嗣,但做了很多善事攒了很多经验值,换了个儿子。
先不论这套善恶系统的真伪,光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假设它真实存在,一个人不论追求物质上的升级,还是精神上的升级,都多了一条路径,通过行善积德来交换福报。
假设它并不存在,那也不妨碍我们对行善的思考,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从善恶系统的角度看,行善积德攒经验,打怪升级,最后换取奖励;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的社会贡献率,这并不是什么心灵鸡汤,不过是冷冰冰的经济学原理。比如,马云创造了一个阿里巴巴,服务了千家万户,提高了社会效率,那些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搞科研、搞技术开发等等,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这就是马云对整个社会的贡献。
当然你可能会说,有人行善积德一辈子也没见到有什么福报。这涉及到另外一个更大的话题——伪善人,暂不展开讨论。
按照善恶系统的逻辑,我上辈子应该造了太多孽,估计毁了很多良家妇女,这辈子来苦逼还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