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局外人》让你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评论。人物是作者塑造,反应了一个时代的氛围,诺奖给它了光环,可读者视角才是最为客观,你说感受即可。
默尔索属于“另类”,全然不在乎、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在充满了问题与挑战的现代社会中,似乎是不可能存在。人们会问:人物的现实性如何?
翻译家柳鸣九老师认为,在入世的人看来,默尔索的性格与生活态度显然不足取。说得好一点,是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安分、实在;说得不好一点,是冷淡、孤僻、不通人情、不懂规矩、作风散漫、放浪形骸,是无主心骨、无志气、无奋斗精神、无激情、无头脑、无出息、温吞吞、肉乎乎、懒洋洋、庸庸碌碌、浑浑噩噩。
真是一堆翻译家的备选形容词。总而言之是现代社会中,没有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人。
但实际上,加缪是以肯定的态度来描写这个人物的。塞莱斯特在法庭上作证时把默尔索称为“男子汉”“不说废话的人”。后来加缪又在《局外人》英译本的序言中,对这“说他无动于衷”,这措词不当,说他“善良宽和”则更为确切”。
默尔索不仅得到加缪的理性肯定,而且感情上亲近亲切,他是加缪以他身边的朋友为原型而塑造出来的,融入了他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根据加缪的好友罗杰·格勒尼埃所写的记录,默尔索身上有两个人的影子:一个是巴斯卡尔·比阿,另一个是被他称为皮埃尔的朋友,而两个朋友身上的共同特点都是“绝望”。
《局外人》成为大杰作,小规模而具有重分量,因为它切入角度与简洁有力的笔触,表现出了十分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而独特的精神情调、沉郁的感情、深邃的哲理传达出了十分丰富的人性内容。
他那种淡然、不在乎的生活态度,不同于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那些的主人公如果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入世、投入与执着,不论是在情场上、名利场上、战场上。
这被世人认为是正常的、自然的人性,世人所认可、所欣赏的正是他们身上这种特征和展现风采。
默尔索不具有这种精神,在事业上,他没有世人通称为“雄心壮志”的那份用心,老板要调他到巴黎去担任一个好的职务,他却漠然对待,表示“去不去都可以”。
在人际关系上,他没有世人皆有的那些世故考虑,对所有涉及自已的处境与将来而需要加以酌的事务,都采取了超脱淡然、全然无所谓的态度,在面临做出执择,从来都是同一类的口头语:“对我都一样”“我怎么都行”。
即使事关自己的生死问题,他的态度也甚为平淡超然,当庭长问他“是不是有话要说”时,他却是这样反应的:“我考虑了一下,说了声没有”,就这么让自己的命运悲修定案。
一个淡然超脱、温良柔顺、老实本分,与司法当局那一大篇夸张谊染、声色俱厉,把此人描写成魔鬼与恶棍的起诉演说相对照;与当局以这种起诉词为基础,把此人当作人类公敌、社会公敌而从严判决相对照,实际上凸显出了以法律公正为外表的一种司法专政,凸显出了司法当局的精神暴虐。
我们总要和荒谬的世界划清界限,只是在任何人身上都能看见自我的影子。所以尽量温柔善良的去爱它,而不要去抱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