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 if 语句大约是这个样子的(C++):
Event event = getEvent();
if (event == EventA) {
processA(event);
} else {
processB(event);
}
这样有一个问题:变量 event 定义在了 if 语句的外面,也就是说,在 if 语句之后,也可以继续使用 event 变量;而如果后续的操作中不需要 event 变量了,它实际上就造成了命名空间的污染。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多数情况下不会造成任何问题,而如果一定要解决的话,在 C++ 中可以在 event 的定义之外套一层大括号来限定它的作用域。虽然代码看上去有一些奇怪,但无伤大雅。比如这样:
{
Event event = getEvent();
if (event == EventA) {
processA(event);
} else {
processB(event);
}
}
但是 Go 的设计者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非要从语法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 Go 中的 if 语句可以写成这个样子:
if event := getEvent(); event == EventA {
processA(event)
} else {
processB(event)
}
对,你没有看错。虽然 event 是定义在了 if 中,但它在 else 中也是可以用的。也就是说,这种写法实际上是上述的 C++ 写法的语法糖。
并不清楚 Go 的设计者添加这个语法糖的目的是什么。它仅仅是为了解决变量的作用域问题而提出,却牺牲了代码的可读性。if 语句可能会变得过长而不易阅读;在后续重构的过程中,拆分 if 语句也会变得困难。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而增加一种有问题的语法,看上去有点得不尝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