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精进3》的时候,突然想到书架上还有1和2,对于采铜大佬这三本书,其实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精进1》。因为1就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你的思路,不过也可能是看这本书的时间较早,那时的我看的书还非常少的缘故。
现在回忆下1和2的内容,其实很多点应该是借鉴了其它书中的观点,或者说是自己针对某些已有的观点,再次加工吧。豆瓣上的评分也是从1递减到3,甚至有人说1是采铜的巅峰之作,后面的两本虽然不错,但还差点什么。
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有种感觉,觉得很多概念、理论、观点都仿佛听过,只是作者换了个说法说出来而已。就好比寻找内在动机,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本能地想起了孔子的那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实关于寻找内在动机,还有一本书名字就叫《内在动机》,里面也列举了大量的方法论和案例,但这本又太学术了,很多人表示读起来很枯燥。再说回到《精进3》除了后面方法论的部分,其余部分读起来还是很轻松的,不知道为什么读都后面方法论的时候,就开始犯困。也许是案例、方法过多的原因吧。
这本书的核心论点是通过系统性、科学、可持续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潜在生态位,换句话说就是,如何才能精准地找到自己独特的优势。全书基本上都是在围绕着这一个点展开的,首先从专注力延伸到认知负荷,告诉我们不要把关注点放在很多事情上。
你要想办法找到你感兴趣、擅长的事情,专注且专一地研究下去。最好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要先打通某一领域,然后再去延伸,最后达到触类旁通,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说白了就是先成为“专才”再成为“通才”。
其实这个世界“通才”要远比“专才”,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只不过你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为此你还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可能是你喜欢的剧、或者是朋友的应酬、甚至是感兴趣的学科。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更是,所以我们要先断舍离,把那些跟我们目标不符合的,暂时割舍掉。
书的最后分享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论,分别是学习的方法、高效行动的方法、高效思考的方法。这部分略微有些枯燥,但如何真的按照书中的给出的方法,去实践,肯定是能有收获的。
上面提到的三个方法,作者给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我们在做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去做,等熟练运用后,再多做尝试即可。
虽然这本书在豆瓣上给出了6.5的低分,但我觉得只看评分还是不够客观的,我们可以看下评分的分布。如果你有留意过的话你会发现,打3星、4星的占到了74%,打5星的也有16%的人,至于1星和2星的,多半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的话,这本书的整体评分被3星以下的给拉低了,我想再等上一段时间,这本书的评分应该会升上去。至于要不要看,可以先看下目录,看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内容,如果有的话,就可以考虑看下。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没有自己想要的内容,那不看也行,毕竟读书是为了服务自己,而不是拿出来炫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