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孔子是以六艺教一般人的第一人(学术民众化第一人),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与希腊“智者”相似)。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孔子开战国讲学游说之风。
孔子创立了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的士人阶级(不事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的态度
孔子对于周礼,知之深而爱之切。孔子自身行事,则自以“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起居饮食,俨然贵族。非必孔子之好阔,盖不如是则“非礼也”。
孔子自以为受天命。但“子不语怪力乱神”。
三、正名主义
孔子目睹礼崩乐坏,常怀想“天下有道”(“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孔子认为当时名不正而乱,因此想以正名救时弊,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正”须自上始。孔子取《春秋》等书之义而主张正名。
四、孔子以述为作
孔子以六艺教人,并不局限于经典本身。
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还注重其中的道德意义;孔子讲《书》不只是讲其中的言语事迹,还注重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形式节奏,还注重礼之本和乐的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