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天可谓又是一个分身乏术日,月清改卷,上课,见缝插针利用课前时间训练将要进行的徒手操和诵读,加班改卷到7点开始CCtalk学习,做家务(包含吃饭洗碗拖地洗脸洗脚,同时反思如何把今天那点有意义的事和今天学习内容融合……,不敢洗澡,因打卡有限时),忙完,开始行动,一小手机,一个忙碌一天略显迟钝的大脑,很可恶,手和大脑一旦开始配合输入文字,就不想只拿50字搪塞自己,要连贯成篇,要记录完整心里路程,要让事件圆满,但,时间总像紧箍咒,紧赶慢赶,看还剩3分钟,赶紧补图提交,结果“惨剧”还是发生了,很不幸,“不在打卡时间段”提交不了!
为什么要设定打卡时间段限制? 不知道一线老师每天都很忙,需要见缝插针才有时间反思自己、梳理学习心得吗?不知道真正的思考是需要时间的吗?
身披疲劳乏困,好不容易灵感闪现弄俩文字还提交不了,被愚弄的感觉!
想骂人!!
忍不住了!!!
是哪个坏家伙在愚弄奋斗在一线的老师?
提交不了总不能扔掉费半天劲弄出的这些文字,虽然质量不高,但也是真实思想再现,无处摆放,心疼之余,忽然想到了――简书,这也是为了提交4月份作业特意按要求下载的,真服了闲得没事的那一群特殊大仙们,干嘛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不过,现在看来,这简书也算是给这差点“流产”的文字一个“寄身”之所。好了,废话少说,愤青是不适合我这一把年纪的人该有的,暂存文字在这里吧,存完睡觉,明天工作依然不轻闲哪。附文:
听贾素艳老师《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不仅理论上有了新的认识,更被深入浅出的生动例子所吸引,也许真的只有喜欢数学的人才能感受到选题的经典,具体实例与调研分析相融合,理论也不再晦涩。
实际教学中,真正引发学生深度,实现课时目标不仅要了解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还要有可操作性强的问题做引导。这不仅让我想到今天课堂上一道题(附图1)的处理,人教七年级第八章是二元一次方程,第九章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单学一章,多数学生还是头脑清醒的,当两章学完之后,部分学生就出现了面粉和水混合状态。21人住宾馆,有2人间和3人间可供选择,到底有几种方案?许多学生是在设有x间2人间,y间3人间,列出2x+3y=21后开始一个一个试数,一道题算好长时间(最后一张图,讲题这个孩子就为了得出方案写了满满一大屏幕,还没有把方案写完)。今天我没有停留在只要算对就可以的低要求上,而是等台上那位重复简单口算累了,台下几十双眼看乏了,耳听烦了以后,分层抛出两个问题①“如何快速由一个未知数确定另一个未知数?”②“大家有办法尽可能少的拿数计算就能得出方案吗?”
小组交流,开动集体智慧。抛出第一个问题后,很快有人想到了首先要把方程变为用含y的式子表示x。继续抛出第二个问题后,交流中完成了通过运算中的奇偶关系确定y取奇数,但是,却不知道从哪个数开始,显然是不会灵活运用不等式取范围再定数,平行班孩子确实需要连续追问引导。由今晚贾老师的精彩课堂,我再次确认,课堂的师生活动的有效性决不能被花架子遮掩,推动学生思维向纵深迈进的引导性问题也一定是要斟酌用词的。了解学生,扶放适度,才是有效的课堂。文字配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