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没看电影了。昨晚与新认识的朋友聊天,就突发奇想地约着看电影。你一定猜到了,是很火的《我不是药神》。感触比较多,趁着晚上的有空,简单聊几句。首先,我很久没去电影院看电影了。上一次还是去年看的《芳华》。同时,自从春节之后,我也很久没看电影了。
前者(不去影院观影)的原因是,我不习惯看新上映的电影。一般只通过电脑或手机,看那些经典老片。这样时间、金钱等各种成本更低一些,和看书是一个道理。因为大部分新片,用不了几年就会被人们永远忘记。所以这个实验性的工作,就辛苦广大人民群众了。
后者(很久没看电影)的原因,是由于没那么多时间。即使有点空闲,我更喜欢通过阅读文字的方式来消遣。这样自己可以有更多的掌控感(电影是一帧一帧地不停播放,容不得你细想回顾),思绪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进行。而且获得的感受更深刻,毕竟看书所花的时间要远远大于看一部电影的。
当然,我这里并不排斥电影作为艺术的价值,尤其是那些十分优秀的电影人的优秀作品。这次就是和一个相亲对象,选了这样一部真的很火(第二次强调)的电影。数据显示,头一天票房就突破了3个亿;然后今天第四天,一共卖了爆炸性的13个亿。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没有上映之前,它就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自己去的是北四环外的金泉港IMAX影院,时间是下午两点。在选票时,看了看档期排得很满,大概二十分钟一场的高频节奏。开播前,扫了一下,基本上座无虚席。可见票房数据有一定可信度。
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我自己在观影过程中的复杂心理活动做一个记录。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十分有必要申明一下。以下内容纯粹是自己所想,而这里面所涉及到的问题又极其复杂,难免有偏颇之处,见谅见谅。
而且,对于这种少有的社会题材电影,能够播出来已属不易。它能够爆火,估计也和此有一定关系。所以,我们要从始至终地意识到,这部影片的性质。它的性质决定了必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这就和社会的构成一样,是杂融却也矛盾重重的。
尽管电影呈现了一部分,但考虑一下冰山原理。我相信其背后还有不知几倍于此的信息。很可能,你越深挖,很多貌似在电影中讲得通的道理,实际上并不存在。毕竟,影视来源于剧本(刘慈欣所写),而剧本是具有创造元素的,进行了一定加工,并非原版的现实。
另外一点,我无意对其中涉及到的任何观点做出个人化的评判,原因很简单,不够格。毛主席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所能做的,就是很想提三个思考视角。不管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电影,还是更深入地理解现实问题。这也是自己写文章梳理观感的一个小小初衷。
第一是无形的资本。资本是逐利的。逐利的资本围绕的核心都离不开人。而人离不开的就是生老病死。其中的病,便可以引出一个十分庞大的产业链。影片中所涉及的药企就是一个缩影。往外扩展,可以是全球性的资本财团。他们由于财大气粗,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
这里面的一切,都在述说着一个关于“钱”的故事。有些人欢喜,有些人忧愁,就像社会百态。药企为了赚钱制造药,病人为了治病救命花钱买药,这之间政府扮演一定的裁判,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各式中介,再从中分一杯羹。当这个病越发难治,所需要的钱越多的时候,这里面的故事就会越发丰富。
如果这个金钱的总量可观,那么就会有大的资本来关注,从中以某种垄断的形式攫取某种意义上的暴利。总量上,一方面看这病的治疗难度,它决定了研制药的投入,从而直接影响了价格的高低;另一方面看这病的发病率,越多则研发成本的摊薄效果则越好。反之,则是我们会看到的各种重大悲剧,谁谁谁因某种罕见的疾病而卖房卖车一贫如洗。
所以,在钱的逐利博弈中,会产生大致上这样两种极端的现象。越是难治的低发生率的疾病,其归于得病家庭的悲剧性越强。反之,对于药企则是产生垄断与黑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为,治疗难度决定了研制成本,到最后承担这个的,就慢慢地向全球最雄厚的资本汇聚。
然后,资本就会产生强者恒强的龙头效应。与之伴随的,也许还有自我加强型的不可告人的一些内部操作。甚至逐步地形成一套完整的潜在制度体系,来保护和巩固既得的利益。至于这里的那个关键平衡点,到底会怎么设立,和社会的法制有极大的关系。同时,资本的实力也极大地影响着天平的倾斜方向。
第二是企业家。这个是电影所要塑造的主角,即勇哥。他就是演员徐峥,演得相当精彩,看得大家也泪流满面。如果说这部电影是成功的,那么这个形象的刻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就是亮点所在。贯穿始终来看,勇哥从一个落魄的小店主,成长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企业家。
企业家到底在这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承担怎样的责任?需要有如何的企业家精神和道德?这在一个市场经济发展还未满半百的国家,的确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尽管,世界上有很多成熟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参考。甚至,现在很流行的,许多企业家都会出国参观访问,有的甚至通过更彻底的留学来学习外国的经验。
但是,当真实的事情发生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别人的经验并不那么好借鉴。因为国情不同,而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企业家自身还会有不成熟、有待成长等问题。所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群体,或许就本能地延续了企业赚钱的简单逻辑。用盈利的多少来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并用多赚的那些钱,再来夯实这一逻辑。
再回到电影中,勇哥这一企业家的形象无疑是伟大的。但其真实性,或者存在率有多少?这个其实不用我来回答,大家都心知肚明。我们回到电影,它为什么这么设计?除了提高电影被审核通过的概率之外,我想更深层的是,它在寄托一种希望,一种不存在却无比重要的力量。就像病人们除了钱之外最需要的那些组成部分。
跳出来看,我们会发现任何优秀、甚或伟大的作品,都得深刻地描绘人性。在勇哥的对立面,也树立了另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企业家形象。两者对照,淋漓尽致地凸显了人性的极大弹性。即,人可以很善良,凭借一股劲头不求回报地拯救上千人。但是,相辅相成地,人也可以没底线的丑陋,完全可以啥事也没有地看着痛苦的病人活活等死。
第三是普通人。这一群体是需要关心的,也就是那些带着白口罩的人。他们是整个电影发展下去的最原始驱动力。一是数量庞大,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把全国的患者联系起来的时候。二是命运都极为悲惨,多数会看得让人心痛十分。这份痛,对他们自己而言,已经够难以承受了。再加上家人的放大效应,就会真的让人无法承受,也就有了看似不可能实则很合理地自杀。
这些普通的病人,之所以普通,是和企业家区别来看的。就像电影中贩卖印度走私药的那个小团体,领头的勇哥并不是患者,但却正是他一次又一次地挺身而出,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所以,普通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这是结构上的,却并不是顺序层面的。古往今来,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要改朝换代的时候,总得有个领导站在前面,否则难成气候。
这里面就隐含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普通人之普通,就是他们治不起病的最直接原因。因为对于富人而言,不存在这个问题。普通则意味着穷、没有钱,在大病来的时候,就是一场灾难。看电影中几个上镜的病人角色也会发现,都是社会下层工作者。甚至,黑药贩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一种病,穷病。还能说什么呢,这就是社会的残酷性。
话到此,就得引出另一个重要的力量。他们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各个机构,比如医院、派出所、法院等。在普通人的争取之下,再通过企业家的带领,各类机构进行制度优化,使得资本更加干净健康一点。总之,在关于看病的问题上,一点点的进步都离不开以上三种主要力量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一个让大家更能够接受得了的价格而进行持久的博弈。
Q���I}�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