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回顾了一次《我不是药神》,但凡与医药有关的电影,我几乎都会看两三遍,这次也不例外。
影片以慢粒白血病为题材。
故事原型陆勇,34岁那年,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5年时间就会从慢性期进入急变期,急变期现代医学无能无力。
陆勇开始服用2.5万元一盒的终身抗癌药格列卫,仅两年时间,光服药的费用就高达56万。
这显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承受得了的。

从原型故事里可以看得出来,在身患重病的时候,有钱就能活,没钱就得死。
我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在这样的时候,“命就是钱”,就连在死神面前,人也不平等了,穷人得先死。
《我不是药神》探讨的就是这样令每个人都捏一把汗的故事,写尽了“小人物”生病后的窘状与卑微,全场泪点颇多。

作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原以为以为我早已习惯生离死别,面对生死不过是过眼云烟,但看了《我不是药神》还是忍不住哭了!
我哭的并不是生离死别,我是心痛患者的那种无助——明明救命药就在眼前,却无法跨过“天价”的鸿沟。
影片中有个慢粒白血病老太太对警察说:
“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假药’了行么。这药假不假,我们这些吃的人还不知道么?我吃了3年正版药,房子吃没了,家人也被我吃垮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药,可你们非说这是‘假药’。不吃药,我们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这是最催我泪点的一段话,相信这同样是所有一线医生的泪点。
“钱、药、命”,束缚患者的三大枷锁,想要活命就得有钱买药,道理很简单,但是死在了没钱上的患者真的太多了。
贫穷真的意味着死亡?
正如假药贩子张长林所说的那样:
“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这病你治不过来的。”
很现实、很残酷,但对于大部分身患绝症的患者来讲,贫穷真的就意味着死亡。
我师傅曾经的一位肾衰竭的患者,长期透析早已榨干家里所有的积蓄,最后因为无力支付昂贵的医药费而选择出院回家。
全家人只有他的女儿不放弃,辗转找到了我师父,希望能尽量延长她父亲的性命,那时候我们已经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师傅在确认了他家庭背景后,最终决定亏钱来救助他,原来40元一天的医药费,师傅仅收取了10元一天。
患者最后有没有治好这里不谈,正因为师傅的这一善举,改变了我,这也是我很少拒收病患的原因。
毕竟,穷并不是他们的错,对于他们而言,我们医护人员却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这是谁的错?
电影中,把高昂的药价归结于国外黑心的制药公司——把几块钱成本的药,卖出几万块,还振振有词。
反观现实,其实谁都没有错。
对于制药公司来说,研发新药的投资往往都是数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美元。
如果药品定价太低,制药公司会倒闭,那么就不会再有新药对抗目前大部分无法治愈的疾病。
因此,激励制药公司投入研发新药,丰富我们面对疾病时的武器库,这对促进全人类的健康而言非常重要。

毕竟,很多疾病,目前还无药可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新药价格,是一场博弈:即要保证制药公司进行新药研发;也要约束资本无限逐利的冲动,以保障数患者的生存权。
正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也许我们可以寻找一种双赢。
它的意思是,这就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积极去寻求一种办法,把药价降下来一些,增加使用者,从长期看来,制药公司也并不会有太大的损失,从而实现共赢。
相信随着医药改革、医学研究和无数患者与医疗工作者的共同推动,就像影片中程勇被捕后所说的:“今后会越来越好,希望这一天早点到来。”
这不仅患者希望看到,身为一线医生的我们同样希望看到。
毕竟,备受疾病煎熬的那种绝望,感受最深的除了患者,就应该是我们医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