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做的PPT风格不一样?为什么有的PPT很好看,而有的难以入眼?有什么标准或技巧吗?
其实,PPT作为设计大类的一个常见领域,遵循着一些基础的、关乎人们审美观念与设计理念的基本原则,如果一位PPT初级使用者,能够注意并遵循这些原则,往往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人们的审美观虽千差万别,但究其根本,都是对整齐、规律、和谐的追求。
那么放在PPT里面,具体有哪些普适性的原则?在上次给99读书会分享PPT时,我便尝试性地作了归类和总结,在其基础上,今天整理出来,以期探讨。
一、对齐
将PPT页面的元素进行划分,并列的内容,做到对齐,使页面呈现得更整齐有序。
对齐有8种:左对齐、右对齐、上对齐(顶端对齐)、下对齐(底端对齐)、水平居中(水平上处于中间位置)、垂直居中、横向分布(横向上,多元素等距离均匀分布)、纵向分布。
之前在讲PPT时我发现,有同学竟然靠手和眼凭感觉做对齐,其实在PPT中,对齐有专门的设置操作,有同学刚接触PPT不知道这个按钮在哪里,所以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凭感觉操作误差不可避免。
对齐的具体操作路径:选中被编辑对象后,格式—对齐—根据设计需要选择对齐方式。见下图1。
图1 PPT中的对齐
二、对称
对称、居中的故宫布局
这一条设计原则完全从人们审美原则提取出来的,对称是一个很常见很实用的设计原则,广泛应用于美术绘画、建筑、装饰等各种场景中,古今中外,不论是北京故宫,还是巴黎圣母院,都是对称原则的优秀作品。
PPT中的对称分为:左右对称、上下对称、斜角对称。
前两种较易理解,这里对“斜角对称”作一说明,“斜角对称”是我个人的一个提法,它有别于常见的“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是一种非常规对称,比如“左上角与右下角的对称”,下面以布衣公子的一页PPT为例,见图2。
图2 PPT中的斜角对称
之所以说“斜角对称”是一种非常规对称形式,就是因为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相同元素的完全对称,其实左右对称和上下对称,都不是数学中的完全对称,并不是左边是圆,为了对称,右边也必须是等大的圆,而是左边有元素,右边也应有个元素,使页面轻重平衡,给人稳定的感觉,可能叫它“对应”更好理解吧。
就像图2,左上角与右下角,大小并不一样,但因为是同一元素——文字框+黄色背景,属于同一种信息类型,所以就整个页面来看,就构成了一个“斜角对称”,同理,右上角和左下角,也是一种“斜角对称”,整个页面有层次有设计感又不失衡。
三、风格统一
每个PPT作者都有各自的风格,特别是高手的作品,有很强的可辨识度,就是因为个人风格的特色。但要注意的是,在一个PPT中,风格要尽可能统一,否则极易出现华而不实、杂乱无章、像是东拼西凑而成的“万国货”。
风格统一再细分,可分为:字体统一、颜色统一、元素统一、版式统一等。
1、同一PPT中,字体数量不可过多,3种以内为好。具体采用何种字体,根据使用场景特点而选择,比如传统文化类、酒类、艺术类的PPT,可选用书法类字体,儿童节、幼儿园类的PPT,可选用偏可爱一点的“喵呜体”和“丫丫体”,而一般具有商业宣传,特别是化妆用品类PPT,多用高端气质型字体,如“方正兰亭”系列。我学习PPT时老师就说微软雅黑是万能字体,所以一般给初学者的建议是,如果不确定使用哪一种字体,就用万能字体吧——微软雅黑,这是个通用型字体,几乎用那种场合都不违和。
2、颜色的应用上,也不可泛滥成灾,和字体一样,我建议三种以内。在颜色的选择上,各行各业、各种场景都有各自专属的颜色,比如科技蓝、浪漫紫、喜庆红、文化墨等,只要选择该场景下合适的颜色,再调颜色的饱和度、渐变、透明等,基本可以变幻出很多颜色。一般来说,灰色、黑白色是中性色,也就是通用万能色。
3、元素统一的意思是,使用装饰性的元素,尽量不要多变,可按比例放大缩小呈现,但形状颜色等尽量不变,比如用一个形状做色块背景,那么圆角的,同一页面最好都用圆角类的形状,或者同一页面都用尖角类的形状,所谓“圆角”和“尖角”,就看形状的边角,是尖锐的还是有弧度的。
4、版式统一,就像集前几种统一为一体的一种统一,是全局性、整体上的统一,下面给个图(来源于布衣公子《课程开发技能》),可直观理解。
PPT中的风格统一
这个图上,字体统一、颜色统一、元素统一、版式统一都有所体现。
另外一点风格统一,还有指同一级标题其字体、字号等的统一。切忌第1个一级标题是微软雅黑18号,而第2个一级标题是黑体18号或20号,应该保持同一等级标题或内容的字体字号统一,一般情况下高一级的标题往往比低一级的标题字号更大,字体更粗。
四、前后呼应
前后呼应,指的是前面出现的元素,后面要有所呼应,常见的前后呼应有:头尾呼应(封面页与结束页的呼应)、目录与过渡页的呼应、目录/过渡页与正文的呼应等。
1、典型的头尾呼应是,保留封面页一切元素,就光将标题改成“谢谢观看/聆听”,这是一种高度的呼应。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领域的“呼应”,并不是语文中指的内容上的呼应,而是元素上的前后呼应都叫呼应。这种呼应为了让整个PPT完整统一,给观众或听众一个有始有终的心理感觉。
当然,并不是说呼应都得完全呼应,保持部分个别元素的呼应也可以,大家可灵活处理。设计中从来没有硬道理,一旦有什么刚性标准出来,就抑制了设计的创新性,违反了设计的本质。所以在此特做说明,所有原则虽然是通用性的,但是发挥出设计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最好的设计,切记钻牛角尖,只要打开思维有所启发就是很好了。
2、目录与过渡页的呼应,以及目录与内容上的呼应,主要为了区分不同模块内容,可能给每条目录装饰不同的图标,或是不同的颜色或色块背景,那么为了便于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和跟进,在后文中,应该保持与目录上的统一,比如目录中第二个标题前面的图标是“指南针”,背景色块是橙色,那么对应到过度页、正文中出现的第二个标题,最好也配以相同的元素,以使目录和正文对应起来,形成连接,让观众看起来思维上不费力,有利于演讲者的表达。
比如上图是我做的“高宏讲师团电子教案”,虽缺乏设计感但体现的原则也是“前后呼应”,目录第三个一级标题“三、课程呈现篇”是绿色字体,对应到正文中的过渡页,是绿色元素的呼应,观众根据颜色的区分和判断,可以容易理解这里已讲到目录中的第三部分了。
五、衔接顺畅
衔接顺畅主要针对“动画”和“切换”的设计的。要做到衔接顺畅,最简单的方式是,一个PPT中不要超过三种以上的“动画”或“切换”形式,在设计中,我个人尊崇的是“简约而不简单”的理念,宁缺毋滥。
但大多数初学者,往往出于好奇有趣,或是炫技,加很多动画和切换,看起来很酷炫,其实处理不好的话,反而拉低效果显low,而这个处理还是很有挑战的。我本人初做PPT时就犯过类似错误,望引以为戒。
其实大家有留意的话,那些大场合的PPT,比如逻辑思维、苹果发布会,他们的都很简约,动画很少,切换方式也就一两种,但一点都不降效果。
选择何种动画和切换方式,要考虑如何更好与内容相融合,以更好辅助解释内容。如果要加动画和切换,注意前后衔接上尽量处理的顺畅平滑些,不要太突兀就好。
说在后面
因为本篇主论“设计原则”,所以作用主要是认知上和思维上的改进。至于具体处理方法和操作技巧,后面也会逐一开篇分享。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希望给有需要的朋友,一些思维上的启发。
当然,PPT中蕴含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很多,只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指导思想,就是最好的,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万能的原则。正所谓“天下武功,门派众多,尽学其一,便可造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