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这样的一个乱世中,有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他们中有人失败,有人成功,但是他们都为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认为,曹操正是一个成功的人,虽然他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在我眼中,他已经很完美了。曹操的成功是有很大原因的,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拥有自己专属的“智囊团”。没错,在曹操的身边,有很多像荀彧、荀攸、贾诩、郭嘉这样的顶级谋士。在这些谋士中,我最欣赏的就要数郭嘉了。
郭嘉,是历史上绝顶聪明的一个人,他的聪明并不全在于他会出谋划策,而是在于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认为,郭嘉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他慧眼识人。在最初的时候,天下的局势并没有明朗,许多人都是盲目的去投靠那些有权有势的人。
这时的郭嘉来到了袁绍的营帐中,他只是单单观察了袁绍几天,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判断。他对袁绍的谋士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矣,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而无绝,欲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也就是说郭嘉很不欣赏袁绍,他希望袁绍的谋臣们可以擦亮自己的眼睛,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谁又会相信郭嘉呢?所有的人都是为了利益而效劳他人,这时的袁绍既有地位又有钱财,自然没有人会去听郭嘉的话。再说了,郭嘉这时候又没有名气。有谁知道他的聪明呢?所以郭嘉就上演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好戏。
历史证明郭嘉的话一点毛病都没有。最后袁绍真的因为抓不住时机,不听谋士言说计策,而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最后也死于非命。这种超乎常人的判断,不是每个人都能预知未来呢?世界是乱的,但郭嘉依旧拥有这种广阔的政治格局,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才啊!这种政治格局也为他后来的道路增添了不少色彩。
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郭嘉真的算是慧眼识人了。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而曹操因为自己的兵力弱小,就将所有的兵力都带到了官渡,许都城内非常空虚。将士们都担心孙策对许都虎视眈眈,会乘人不备袭击许都,但是郭嘉却不这么想。郭嘉对将士们这样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也。”
事情果真如郭嘉所预料的那样,孙策在还没有出兵时就被刺客所杀。一代豪杰也就这样失去了性命。他可以通过一个人的作为来判断这个人的生死,这是一种多么不可思议的头脑啊!也正因为郭嘉这样不同凡响的强大思维,才能使得曹操有这样伟大的作为。
第二个方面就是郭嘉的多谋善断。曹操曾几度因为要不要攻击袁谭袁尚而产生了焦虑,这时候郭嘉就劝告曹操:“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记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争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将袁谭袁尚两兄弟打了个狗血淋头。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嘉他并不是只有慧眼识人的“特技”,他同样也是一个多谋善断、料事如神的人。在大家都在犹豫的时候,郭嘉站了出来,给了曹操正确的作战方案,让曹操向胜利又迈进了一步。他是一个善于谋划军事战略的人,聪明而又有决断。
当袁谭、袁尚兄弟逃亡到乌桓之后,曹操下定决心准备北征乌桓,在这个时候,军中有人说荆州的刘表一定会袭击我们,我们不能攻打乌桓。这时的郭嘉又发话了:“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用,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也。”
也就是说,郭嘉想让曹操抓紧时机,尽快进攻乌桓,只有这样才可以占尽先机,大获全胜。又因为刘表自认为才疏浅溥不能驾驭刘备,必然不会重用,更不会听他的计策攻打曹操。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曹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嘉有很强的军事判断能力,虽然他的年纪很轻,但却深谋远虑,卓凡高见。
综上所述,我认为郭嘉之于曹操的成功有很大意义。因为如果没有郭嘉,可能就没有当时曹操的百战百胜,郭嘉的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郭嘉死后,就连曹操都觉得惋惜,因为郭嘉是他们几个里年纪最小的,是他的左膀右臂,曹操认为他一定最长寿,本想将之后的国家大事交给郭嘉,谁知郭嘉却先行一步,竟然这么早就离开了,我也为他感到遗憾。
不管怎样,他都为曹操的千秋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每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都会站着一个比他更成功的人。郭嘉帮助曹操走完了其辉煌的一生。他对于曹操来说,犹如一对隐形的翅膀,助力曹操完成他的宏伟蓝图,千秋霸业。他永远都是整个团队中的中流砥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