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我们讲述了杭州著名商人高子韶一手建立“高义泰”绸庄和狮峰龙井茶庄的故事。他的产业奠定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气质,实在令人钦佩。(相关阅读:
罗曼尼·康帝 狮峰龙井 高义泰绸庄
)若是放到今天,高子韶的地位恐怕连电商、互联网、房地产界的大佬们都要敬畏三分,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六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儿子,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杭州“高半城”
高子韶的爷爷高锡恩那一代就已经是杭城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当时民间有“高半城”的说法,意思是半个杭州的财富都是他们家的。
现在西湖边的红栎山庄又名“高庄”,原是高子韶二弟高云鳞在1907年建造的别墅(照片摄于民国初年),抗战时曾被毁 (图片出处:《山居杂忆》高诵芬、徐家祯)
高家狮峰茶厂望仙亭附近的别墅,拍摄于抗战前(图片出处:《山居杂忆》高诵芬、徐家祯)
这或许有夸张的成分,但晚清民国时期,高家拥有众多地产、良田万亩,以及布庄、绸厂、锡器店、钱庄、典当行等大量生意的历史,都是有据可考的。
更厉害的是,杭州高氏的远祖高琼是北宋开国大将,后代高世则曾护驾赵构南渡临安,立下大功。高子韶的曾祖父高凤墀曾是刑部司狱司负责人,四品封职。
高子韶这位世家大少爷完全可以过上吃喝玩乐、挥霍无度的日子。可他却悉心钻研经商之道,踏实做事,奠定了老大房一支的基业。他培养的子孙,更是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这个家族的历史,实在是挖得越深,越觉得神奇。
高氏“三杰”
高子韶有六位儿子,除第三子早逝,都在诗文书画领域有所造诣。其中长子高时丰、次子高野侯和六子高时敷都是有名的书画家,并称“高氏三杰”。
高时丰(1876-1960)擅长楷书、篆书及山水、花卉的创作。他对宋代大文豪苏轼极为崇拜,喜欢搜集苏轼的画像、墨迹、法帖、砚台等,还成立了寿苏社,集结各界名流为苏东坡做生日。
高时丰篆书作品《道无双室》
《高松图》
他的儿子高其迈是近代著名法学家,曾任复旦、光华、震旦大学及上海法学院教授,上海高等法院庭长。后投身于法律史研究,著有《隋唐刑法志注释》、《明史刑法志注释》等。
高野侯(1878-1952)字时显,官至内阁中书,是民国海派书画篆刻大家,以擅长画梅著称。
1903年晚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高家有高野侯等四人上榜,“一门四进士”的新闻曾引起全城轰动。
高野侯国画作品《墨梅》
《朱梅图》
隶书作品
创作之余,他也酷爱收藏。如今杭州永丰巷15号的梅王阁是他当年的寓所,曾存放500多副历代名家的梅花图。其中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长卷为镇库之宝。
梅王阁
受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之邀,高野侯于1913年迁居上海参与中华书局的筹创,任常务董事兼美术部主任,陆续出版名人书画影印本数百种,视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为己任。
《四部备要 · 石湖词》
高时敷(1886-1976)擅长画竹和篆刻,尤以印章收藏著称,曾投入大量精力把自己收藏的古玺印和明清名家印编撰成集。
国画作品《兰》、《竹》
其中,《丁丑劫余印存》是在1937年日军侵华、洗劫大量文物的国难之时,高时敷紧急召集丁辅之、葛昌楹、俞人萃等藏家,将劫余藏印汇编而成。历时十四个月,共计20册,是我国篆刻史上的空前巨制。
《丁丑劫余印存》
下图中自右向左分别为高时敷、高野侯、书法篆刻家王福庵、金石书画家丁辅之、鉴藏家葛昌楹和俞人萃。他们都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核心成员。
上一篇中介绍过的狮峰茶厂,茶叶包装纸上印的是高子韶第五个儿子高怡益(高时敬)的头像。
和前面三位的文化艺术成就相比,更擅长经商的他难以相提并论。但从高家老三房曾孙女高诵芬的回忆来看,高怡益也是饱读群书、能诗善画的才子。
他个性豪爽好客,家中常常高朋满座,有谈字画的、学中西医的、研究烹调的等等,很像春秋战国时诸侯家里的门客。各个领域的“达人”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也增长了见闻。
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变迁、资料缺失,高子韶教导儿子的故事难以考究。但从高诵芬与儿子徐家祯合著的《山居杂忆》中,我们还是能捕捉到一些高家人为人、做事的细节。
杭州高氏近现代家谱(部分)
按徐家祯的说法,老三房始祖高云鳞出生时正值家道鼎盛时期,没吃过苦,很懂得享受生活,他的后代也多多少少继承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生活态度。但在我们看来,老三房对文教事业的投入也绝不马虎:
“贴钱”办学校
高诵芬的父亲高维魏(高孟徵)曾担任浙江省甲种农业专科学校(也叫笕桥农业专科学校)的校长,该校是浙江省农业大学的前身,1998年并入浙大。
任职期间,高孟徵致力于推广“区田法”(“刀耕火种”这个古老耕种法的变种),但教育经费少得可怜,他便经常从家里提款拿到学校去用。另外,他长期担任杭州安定学堂的董事长,也没有固定工资。
家人因此常常埋怨他出去工作是不赚钱、还倒贴。他却不以为意,一直精心办学、爱校如家。
高家后代在职场的为人,从下面这个小故事中也可见一斑:
辞职先为老板考虑
高孟徵次子、高诵芬的弟弟高宜生从浙大药物学专业毕业后又去美国深造,后来在一家药厂工作,颇受重用。有次老板让他做一种药,还提出给他加工资。高宜生说自己没有做这个药的许可证,不能做。老板不高兴,他便辞职了。
当时高宜生不仅要负担自己和妻儿在纽约生活的所有开支,还为刚来留学、身上现金不足的侄儿徐家祯垫付学费和房租,经济压力非常大。
徐家祯了解情况后问他,为何不等找好下家了再辞职?他反问:我若找到工作突然走,叫现在的老板怎么安排?
高诵芬评价弟弟说:他从小就是这么一个总想到别人而不管自己的人。
如此看来,曾经富甲一方的杭州高氏家族,后代中选择从商的竟是少数。顶着“富X代”、“官X代”头衔的子孙,大都把经历投入到了文教、艺术、科学事业之中。
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是如何理解的呢?
如果你是豪门家族的掌门人,会如何培养后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