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国家标准 02 :GB/T 6165-2021 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 效率和阻力
PS:
个人觉得不适合现场检测高效过滤器用。多是用于生产时检验高效过滤器以及高效滤料的性能。需要用到专用的试验装置,对整个装置的要求相对较高。
在测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风量的设置要达到最大风量。
有三种测试的方法。基准方法为计数法。
大家好,我是牵黔浅唱丶
如果有整理不当或者有侵权的行为,麻烦告知,立马整改。
分割线以下,是正文整理出来的内容。全文9000+字,如果有专门的需求,可以搜索查看。
前言
再版,替代了GB/T 6165-2008
技术变化:
增加了MPPS ≤ 0.1 μm 过滤器的效率试验方法。
增加了统一的高效空气过滤器试验装置基本性能要求及维护、标定周期要求。
调整了钠焰法测试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描述。
修订了对钠焰法过滤器试验装置采样系统的要求,删除了稀释系统的要求。
删除了附录G。
本标准按照 GB/T 1.1 -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提出单位
中华任命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归口单位
全国暖通空调及净化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43)。
1 范围
规定了高效、超高效滤料及过滤器效率和阻力检测的术语、定义、符号与缩略语,试验方法的选择,高效及超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试验方法,高效及超高效滤料性能试验方法等。
适用于过滤气溶胶所使用的高效、超高效滤料及过滤器效率和阻力的检测。亚高效滤料及过滤器的效率和阻力检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1236 工业通风机用标准化风道性能试验
GB/T 2624.2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 第2部分:孔板
GB/T 2624.3 用安装在圆形截面管道中的差压装置测量满管流体流量 第3部分:喷嘴和文丘
GB 11120 涡轮机油
GB/T 12564 光电倍增管总规范
GB/T 13554 高效空气过滤器
GB/T 14295 空气过滤器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JJF 1190 尘埃粒子计数器校准规范
JJG 172 倾斜式微压计
JJG 875 数字压力计检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 13554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3554 和6165 的术语和定义,互相适用。
3.1.1 透过率 penetration
对过滤元件进行试验时,过滤元件过滤后的气溶胶浓度与过滤前的气溶胶浓度之比。
3.1.2 效率 efficiency
对过滤元件进行试验时,过滤元件过滤掉的气溶胶量与过滤器前的气溶胶量之比。
3.1.3 额定风量 rated air flowrate
标识过滤器工作能力的技术参数,表示保证过滤器效率的单位时间最大空气体积流量。
注:由过滤器生产厂家提供。
3.1.4 阻力 resistance
在一定试验风速或风量条件下,过滤元件前后的静压差,对过滤器而言,为额定风量下过滤器前后的静压差。
3.1.5 滤料 filter medium
未经折叠、用于过滤气溶胶的平面过滤材料。
3.1.6 高效空气过滤器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
用于空气过滤且使用 GB/T 6165 规定的计数法进行试验,额定风量下未经消静电处理时的过滤效率及经消静电处理后的过滤效率均不低于 99.95 %的过滤器。
3.1.7 超高效空气过滤器 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ULPA
用于空气过滤且使用 GB/T 6165 规定的计数法进行试验,额定风量下未经消静电处理时的过滤效率及经消静电处理后的过滤效率均不低于 99.9999 %的过滤器。
3.1.8 高效滤料 HEPA filter medium
用于制作高效空气过滤器的滤料。
3.1.9 超高效滤料 ULPA filter medium
用于制作超高效空气过滤器的滤料。
3.1.10 气溶胶发生器 aerosol generator
用于产生试验用标准气溶胶的装置。
3.1.11 粒子计数浓度 particle number concentration
单位体积气体(空气)中,所测量粒径范围内的粒子数量。
3.1.12 粒径 particle size
用某种测定方法(光学或空气动力学等效测试)测出的粒子名义直径。
3.1.13 计径效率 particle size efficiency
过滤元件对某一粒径粒子的过滤效率。
3.1.14 最易透过粒径 most penetrating particle size;MPPS
按本标准所规定的的计数法进行试验时,受试过滤元件计径效率曲线最低点对应的粒径。
3.1.15 最易透过效率 minimum filter efficiency
在给定运行条件下,受试过滤元件对最易透过粒径粒子的过滤效率,一般称 MPPS 效率。
3.1.16 中值直径 median particle diameter
气溶胶粒径累积分布占总量 50%时对应的李静直,常用计数中值直径和质量中值直径表示。
3.1.17 采样流量 sampling flow rate
检测仪器在测定过滤元件上游或下游粒子浓度时,其测量元件取样的空气体积流量。
3.1.18 采样时间 sampling duration
在取样体积流量下,受试高效空气过滤元件上游或下游空气采样的有效时间。
3.1.19 重合误差 coincide error
在给定时间内,由于粒子计数器的散射腔中含有多个颗粒而产生的误差。
注:重合误差会导致测量结果中计数浓度偏低,平均粒径偏高。
3.1.20 单分散气溶胶 monodisperse aerosol
用分布方程描述时,粒径尺寸几何标准差小于1.15 即(<1.15)的气溶胶。
3.1.21 准单分散气溶胶 quasi - monodisperse aerosol
用分布方程描述时,粒径尺寸几何标准差大于或等于1.15 且小于或等于1.50(1.15≤ ≤1.50)气溶胶。
3.1.22 多分散气溶胶 polydisperse aerosol
用分布方程描述时,粒径尺寸几何标准差大于1.50 即(>1.50)的气溶胶。
3.1.23 钠焰法 sodium flame method
发生多分散NaCl气溶胶,用钠焰光度计检测过滤元件上、下游的质量浓度,计算过滤元件的质量效率。对于滤料及过滤器试验,发生试验气溶胶颗粒的计数峰值直径为(0.09±0.02)μm,计数几何标准差不大于1.90。
3.1.24 油雾法 oil mist method
发生多分散液体气溶胶,颗粒的质量平均直径为 0.28 μm ~ 0.34 μm,用油雾仪检测过滤元件上、下游的质量浓度,计算过滤元件的质量效率。
3.1.25 准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 particle counting method with quasi - monodisperse aerosol
发生准单分散气溶胶(如固体颗粒NaCl或液体颗粒DEHS等,颗粒的计数中值直径在 0.1 μm ~ 0.30 μm 之间,几何标准偏差不大于 1.50,使用凝结粒子计数器(CPC)或光学粒子计数器(OPC)检测滤料上、下游的计数浓度,计算滤料的技术效率。
3.1.26 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 particle counting method with monodisperse aerosol
发生准单分散气溶胶,使用凝结粒子计数器(CPC)检测过滤元件上、下游的计数浓度,计算过滤元件的计数效率。单分散气溶胶的发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微分电迁移分析仪(DMA)、扩散电池组、蒸发冷凝法、聚苯乙烯乳胶球(PSL)等。
3.1.27 多分散气溶胶计数法 particle counting method with polydisperse aerosol
发生多分散气溶胶(如固体颗粒Nacl或液体颗粒DEHS等),使用光学粒子计数器(OPC)检测过滤元件上、下游的计数浓度,计算过滤元件的计数效率。
3.1.28 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ratio
在试验系统未安装受试过滤器及保持稳定气溶胶浓度的情况下,上。下游采样系统粒子浓度之比。
注:
来源于正文
3.2 缩略语
CPC :凝结核粒子计数器(condensation particle counter)
DEHS : 葵二酸二辛脂
DMA : 微分电迁移分析仪(differencial mobility analyser)
MPPS :最易透过粒径(most penertrating paricle size)
OPC:光学粒子计数器(optical particle counter)
PAO:聚α烯烃(poly alpha olefin)
PSL:聚苯乙烯乳胶微球(polystyrene latex spheres)
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ULPA:超高效空气过滤器(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
4 试验方法的选择
4.1 本标准给出计数法 、钠焰法 、油雾法三种,基准方法为计数法。
4.2 根据需求任选一种,但需注明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在高效滤料的生产检测中,宜在与基准方法明确比对关系的条件下,使用钠焰法或准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等快速试验方法。
4.3 超高效空气过滤器及滤料,应使用计数法进行效率检测。在超高效滤料的生产检测中,宜在与基准方法明确比对关系的条件下,使用准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等快速试验方法。
4.4 对于 MPPS 不大于 0.1 μm的过滤器及滤料,基准方法为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在该类过滤器出厂检测中,可在与基准方法明确比对关系的条件下,使用计数法对 0.1 μm ~ 0.2 μm 区间粒子进行试验,并根据与基准方法的比对关系对实验结果进行修正。
5 高效及超高效空气过滤器性能装置及试验方法
5.1 对于试验装置的要求
5.1.1 风机
5.1.1 风量
应按受试过滤器最大风量的1.3倍计算。
5.1.1.2 风压
至少包括下列各项之和:
风道阻力(按计算阻力的1.2倍取值);
进风过滤器阻力(按其初始阻力的2倍取值);
受试过滤器最大阻力;
风量测量装置阻力;
对于钠焰法试验装置,应考虑过滤器后取样所需的正压值(不宜小于 600 Pa)
5.1.3 风量稳定性
测试过程试验装置风量应稳定在设定值的 ± 2 %范围内。
5.1.2 风道
5.1.2.1 材料
钠焰法试验装置自喷雾箱至缓冲箱宜采用聚氯乙烯塑料或其他耐腐蚀材料;
钠焰法试验装置的其余部分及其他试验装置宜采用不锈钢风道。
风道壁厚宜不小于 1 mm。
必要时,风道应进行芥蒂及防腐处理。
5.1.2.2 风量测量装置前、后管段尺寸
当采用标准孔板时,应按GB/T 2624.2的相关要求设计;
当采用标准喷嘴时,应按GB/T 2624.3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
5.1.2.3 受试过滤器连接管的角度
扩散段的夹角应不大于 14°
收敛段的夹角应不大于 30°
且应满足 GB/T 1236的相关要求。
5.1.2.4 风道密封性
风管的制作、安装及检验应满足 GB 50243 对中压系统的相关要求,风管接缝处应采用焊接。
风管密封性应在 2 kPa 的压力下进行打压检漏,漏风量应不大于 1.64 m^3/(h·m^2)。
5.1.3 进风过滤
5.1.3.1 预过滤器
应采用满足 GB/T 14295 中效过滤器相关要求。
5.1.3.2 高效空气过滤器
高效空气过滤器应满足 GB/T 13554 的相关要求,当过滤器上游没有加热器时2,过滤器耐温应不低于 60 ℃。
5.1.4 上游采样截面风速均匀性
调整试验装置运行风量至最大测试风量。
在试验风道上游采样点所处截面根据风道截面积按图所示平均分局分布设置 9 个测点,分别测试风速。
各测点实测风速与各测点平均值之间的偏差应不大于 10 %。
来源于正文
5.1.5 上游采样截面气溶胶浓度均匀性
调至最大测试风量。
启动气溶胶发生器并保持稳定工作。
在试验风道上游采样点所处截面根据风道截面积按上图所示平均分布设置9个测点,分别测试气溶胶浓度,各测点实测气溶胶浓度与各测点平均值之间的偏差应不大于 10 %。
5.1.6 上游气溶胶浓度稳定性
调至最大测试风量。
启动气溶胶发生器并保持稳定工作。
在试验风道上游采样点处进行采样,30 min内所测气溶胶质量浓度或给定粒径范围计数浓度波动应不大于 10 %。
5.1.7 通用测试仪器要求
风量测试装置可采用标准孔板或喷嘴,按 GB/T 2624.2 及 GB/T 2624.3 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安装、使用和标定,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用于过滤器阻力和流量测量装置压差测量的压力测试装置,精度应不低于 2 Pa,并应根据所选择压力测试装置的不同,按 JJG 172《倾斜式微压计》 或 JJG 875 《数字压力计》的相关要求定期进行检定及校准。
计数器应按JJF 1190《尘埃粒子计数器校准规范》的相关要求进行定期进行检定及校准。
钠焰光度计中的光电测量仪应按 GB/T 12564《光电倍增管总规范》的相关要求定期进行稳定性测试及校准。
油雾仪应按 5.4.3.1.1.4 要求进行标定。
5.1.8 上、下游采样相关系数
在气溶胶发生器稳定工作、测试段未安装过滤器且上游采样端未安装稀释器时,各粒径档相关系数应为 1.00 ± 0.03。
在上游采样段安装稀释器后,应定期对各粒径档相关系数进行测试确认。
5.1.9 阻力标件
5.1.9.1 采用已知阻力的孔板(或其他阻力标件)按5.2.4.2.4 进行定期测试。
5.1.9.2 不使用时应妥善保管,防止破损。
5.1.9.3 阻力标件的测试应满足以下要求:
在风量范围内选择至少 4 个风量状态点进行测试。
每次测试,每点的偏差应不大于 3 %。
若>3%,则应对管道密封性、流量测试装置压力计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维护、标定。
可使用阻力标件与参比试验装置进行对比验证测试。
5.1.10 参考过滤器
5.1.10.1 应准备效率已知的参考过滤器,按5.2 、 5.3或5.4 规定的方法定期进行效率测试。
5.1.10.2 至少准备2 台,其中1台作为主参考过滤器,另 1 台备用。
不应使用难以长期保持稳定过滤效率的材料。
在不适用时应妥善储存与保管,防止破损。
5.1.10.3 使用应满足以下要求:
每次效率测试值与标定值尾数(效率值第一个非 9 数值)的偏差应不超过 ± 5 。
每次测试应首选主参考,若偏差不满足要求,则应对备用进行测试,若满足,则更换主参考。
若主参考和备用参考都不满足,则应对试验装置采样系统、气溶胶测试装置等进行必要的检查、标定和维修。
5.1.11 试验装置标定
试验装置标定周期及要求见下表 。
来源于正文
5.2 计数法
5.2.1 试验原理
用气溶胶发生器发生满足实验要求的气溶胶,使用 OPC 对受试过滤器上、下游 0.1 μm ~ 0.3 μm 粒径范围内的粒子进行检测,并计算计径效率。
测量上游 气溶胶浓度时,若上游气溶胶浓度超过 OPC 上限浓度,采样空气应经过稀释,以降低 OPC 计数的重合误差。
采样空气的稀释可通过稀释器实现,也可通过上、下游OPC 取样流量的差异实现。
5.2.2 试验方法
可选择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或多分散气溶胶计数法进行效率测试。
两种方法的风道系统一致,仅发生器及所对应的检测装置不同。
当采用单分散时,如过滤器所采用的滤料已经过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试验,比已获得其 MPPS ,则过滤器试验中所选择的单分散气溶胶计数中值直径应在其 MPPS 的± 10 %以内。
否则,过滤器制造商应与用户协商确定试验气溶胶的计数中值直径范围。
5.2.3 试验装置
5.2.3.1 计数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主要由气溶胶发生器、风道系统、气溶胶取样与检测装置组成,试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来源于正文
试验装置允许有所不同,但应满足5.1的要求,且对同一过滤器的试验结果应与标准试验装置一致。
5.2.3.2 测量装置应使用 OPC ,OPC 粒径测试范围内应至少包括 0.1 μm、0.2 μm、0.3 μm三档。
5.2.4 过滤器检测
5.2.4.1 运行参数
5.2.4.1.1 试验空气
风道系统中应设置电加热器,保证系统内的温度在(23±5)℃范围内、相对湿度不大于 75 %。
5.2.4.1.2 测试气溶胶
宜采用喷雾方式发生的DEHS、PAO等油性液态气溶胶。
采用固态气溶胶测试时,应进行必要的静电中和处理,并利用参考过滤器验证其与油性液态气溶胶测试结果的一致性。
5.2.4.1.3 喷雾空气压力
应满足气溶胶发生器的要求。
5.2.4.1.4 喷雾空气量
在规定压力下,进入每个喷雾器的压缩空气量应恒定。
5.2.4.1.5 上游气溶胶稀释
大多数应对原始气溶胶进行稀释,稀释倍数应在 10 倍 ~ 1000 倍范围内。具体数值取决于最初的气溶胶浓度和使用的测量设备,应保证测试气溶胶浓度不超过 OPC 的最大饱和浓度。
5.2.4.1.6 气溶胶取样量
由 OPC 的取样量及采样时间决定,应保证下游气溶胶计数浓度具有统计意义。
5.2.4.2 检测步骤
5.2.4.2.1 运行准备
应在开启气溶胶发生器、试验装置中无受试过滤器的情况下,分别测量上、下游的气溶胶计数浓度,并计算上、下游采样的相关系数。
目测检查受试过滤器中的滤料的情况,边框角的结合部位以及边框与滤料之间的情况是否异常。经外观检查合格的过滤器方可作为检测用。
将受试过滤器按箭头指示的气流方向紧固安装与测试段上。
5.2.4.2.2 系统启动
启动风机,调节风机变频器和风道末端阀门,使风道系统的风量达到试验风量。
调节系统内的温度在(23±5)℃范围内、相对湿度不大于 75%。
5.2.4.2.3 预备性检验
关闭气溶胶发生器,受试过滤器就位,测试此时下游气溶胶计数浓度,检查背景浓度。
5.2.4.2.4 阻力检测
使用微压计测试试验风量下的过滤段阻力,减去测试段的空阻力,即为过滤器阻力。
5.2.4.2.5 启动气溶胶发生器
启动,并保持稳定。
5.2.4.2.6 过滤器过滤效率检测
应满足以下要求
试验气溶胶应与试验空气均匀混合。
为了测定粒径效率,应分别对 0.1 μm ~ 0.2 μm及 0.2 μm~0.3 μm两档粒径范围进行至少3次测试,分别计算平均值及置信度为 95 %的过滤效率下限,选择其较低值作为受试过滤器的计数法测试效率。
可用 2 台 OPC 同时测量,也可以用 1 台 OPC 先后在受试过滤器的上、下游分别测量。
采用第 2 种测量方式时,印在每次下游气溶胶浓度检测前对 OPC 进行净吹,以便在开始测量下游浓度之前,OPC 的计数浓度已经下降到能可口测定下游气溶胶浓度的水平。
为保证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及统计意义,每个效率测试周期内,检测到的下游粒子总数应不少于 100 粒。
5.2.4.2.7 其他参数
应同时测出受试过滤器所处风道内的温度、湿度、静压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大气压。
5.2.5 过滤器过滤效率计算
5.2.5.1
来源于正文
5.2.5.2
来源于正文
5.3 钠焰法
5.3.1 试验原理
用雾化干燥的方法人工发生接近过滤材料 MPPS 范围的 NaCl 气溶胶进行测试,可采用中效过滤器预过滤筛选的方式对干燥后的 NaCl 晶体进行筛选,测试气溶胶颗粒的计数峰值粒径应为(0.09 ±0.02)μm,几何标准偏差应不大于 1.90 。
将过滤器上、下游的 NaCl 气溶胶采集到燃烧器并在氢火焰下燃烧,将燃烧产生的钠焰光转变为电流信号并由光电测量仪检测,用测定的电流值求出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5.3.2 试验装置
5.3.2.1 主要由 NaCl 气溶胶发生装置、风道系统、气溶胶取样与检测装置组成。
来源于正文
5.3.2.2 试验装置气流流向
用洁净压缩空气将喷雾箱中质量浓度为 2 %的 NaCl 水溶液经喷雾器雾化,形成含烟雾滴气溶胶,并与来自风机经过加热与过滤的洁净热空气相混合。
在混合干燥端,雾滴中的水分蒸发,气流到达缓冲箱时,试验气溶胶已形成均匀的多分散相固体气溶胶。
必要时,可在缓冲箱出口处设一道中效过滤器,筛选出更接近过滤器 MPPS 范围的测试气溶胶。
设置中效过滤器时,可将 NaCl 水溶液浓度提高到 10 %,以获取满足效率测试需求的测试气溶胶质量浓度。
缓冲箱下游管段长度应能满足气溶胶在前取样管口截面处的混匀需求(必要时,可在缓冲箱出口处设分流器)。
风道系统的风量和静压差分别由风机变频器及光圈阀控制,试验后的气流由风道末端排出。
5.3.2.3
气溶胶取样靠风道内的静压通过受试过滤器前、后取样管压入检测系统,通过改变阀门的位置,交替对过滤器前、后气溶胶进行取样,并将原始、滤后和本底气溶胶分别送入燃烧器。
原始气溶胶在混合器中与经过本底过滤器过滤的洁净空气相混合(即稀释)后,方可进入燃烧器。
在燃烧器内,气溶胶中的钠原子被氢气火焰高温所激发,发出波长为 589 nm 的特征光,其强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成正比。
钠光强值通过光电转换器变为光电流值,由光电测量仪进行检测。
过滤段阻力由受试过滤器两侧的静压环连接至微压计检测,其结果减去过滤器检测箱体的阻力即为过滤器阻力。
5.3.2.4
钠焰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要求见附录A
喷雾器及光度计构造参见附录B
试验装置允许有所不同,但应满足5.1的要求,且对同一过滤器的试验结果应与标准试验装置一致。
5.3.3 过滤器检测
5.3.3.1 运行参数
5.3.3.1.1 试验空气
风道系统中设置电加热器,以保证系统的进风温度不低于 5 ℃、缓冲箱入口处的相对湿度不高于 30 %,受试过滤器下游侧相对湿度不高于 60 %。
5.3.3.1.2 NaCl 溶液浓度
用干燥的化学纯 NaCl 和蒸馏水(不应使用天然水或自来水)配制成质量浓度为(2.0 ±0.1)%的 NaCl 溶液。
5.3.3.1.3 液面高度
喷雾箱内 NaCl 溶液液面距喷雾器喷孔高度应为 90 mm ~ 110 mm。
5.3.3.1.4 喷雾空气压力
进入喷雾器的洁净压缩空气的压力应为 0.6 MPa,允许偏差为 ± 0.02 MPa。
5.3.3.1.5 喷雾空气量
应满足表A.1的要求。
5.3.3.1.6 气溶胶原始浓度
2mg/m^3 ~8mg/m^3
5.3.3.1.7 气溶胶取样量
进入燃烧器的空气量,2L/min
5.3.3.1.8 氢气 量
进入燃烧器的氢气量,应为 200 mL/min,并保持恒定。
5.3.3.2 检测步骤
5.3.3.2.1 运行准备
将光电转换器上的转盘转到“全闭”位置。打开氢气发生器,点燃氢气,调节流量为 200 mL/min,燃烧器预热 30 min 后可启动系统开始检测。
打开光电测量仪电源开关,预热光电测量系统。
将湿敏探头从干燥器皿中取出,与湿度计上引出的信号线连接并放入缓冲箱入口处的测孔中。打开湿度计的电压,按下“测量”键,湿度计上即可显示缓冲箱入口处的湿度。
目测检查受试过滤器中的滤料、过滤器边框角的接合部位以及边框与滤料之间是否存在外观异常。外观检查合格方可作为检测用。
将受试过滤器置于风道系统的箱体中并夹紧。
5.3.3.2.2 系统启动
启动风机,调节风机变频器和光圈阀阀门使风道系统的风量和静压达到检测要求。启动空气压缩机,待压力达到 0.5 MPa时,开启喷雾电磁阀,达到0.6 MPa ,维持压力稳定,且每个喷雾器的空气流量计读数稳定至设计值,同时再次校核试验风量。
测量缓冲箱入口处的空气相对湿度,如大于 30 %,应逐步投入电加热器,直至相对湿度达到规定值。
5.3.3.2.3 阻力检测
使用微压计测试试验风量下的过滤段阻力,减去过滤器检测箱体的空阻力,即为过滤器阻力。
5.3.3.2.4 过滤器过滤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操作步骤
5.3.3.2.5 其他参数检测
同时测出受试过滤器所处风道内的温度、湿度、静压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大气压。
5.3.3.3 过滤器过滤效率计算
来源于正文
5.4 油雾法
5.4.1 试验原理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涡轮机油通过汽化—冷凝式油气发生炉人工发生油雾气溶胶,气溶胶粒子的质量平均直径范围为0.28 μm ~ 0.34 μm。
使与空气充分混合的油雾气溶胶通过受试过滤器,分别采集过滤器上、下游的气溶胶,通过油雾仪(或浊度计)测量其散射光强度。
散射光强度的大小与气溶胶浓度成正比,由此即可求出受试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5.4.2 试验装置
5.4.2.1 主要由油雾气溶胶发生装置、风道系统、气溶胶取样与检测装置组成。宜采用负压系统。
来源于正文
5.4.2.2 油雾法过滤器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要求见附录C,其标定、校对与维护要求见附录D。
试验装置允许有所不同,但应满足5.1的要求,且对同一过滤器的试验结果应与标准试验装置一致。
5.4.3 过滤器检测
5.4.3.1 运行准备
5.4.3.1.1 过滤器外观检查
简介:外观检查
5.4.3.1.2 风道部件调节和阻力测试
简介:参考操作步骤
5.4.3.1.3 试验油雾发生
简介:参考操作步骤
按附录E要求的发雾参数调节油管数、稀释空气量、加油量等。
5.4.3.2 油雾仪调校
油雾仪的构造见附录F。
简介:参考调节参数。
5.4.3.3 油雾浓度和分散度测量
5.4.3.3.1 油雾浓度测量
简介:参考操作步骤
5.4.3.3.2 分散度测量
简介:参考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
来源于正文
5.4.3.3.3 偏光故障值
偏光故障值与油雾仪所使用的特定光源有关。
简介:参考调节参数
5.4.3.4 过滤器过滤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操作步骤及计算公式
5.4.3.5 其他参数检测
同时测出受试过滤器所处风道内的温度、湿度、静压和环境的温度、湿度、大气压。
6 高效及超高效滤料性能试验方法
6.1 一般要求
6.1.1 试验样品
简介:应满足的要求
6.1.2 试验滤速
应在检测前由用户与供货商共同商定。
6.1.3 滤料夹具
简介:应满足的要求。
6.2 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
6.2.1 试验原理
发生单分散的固态或液态气溶胶,气溶胶通过中和器中和自身所带电荷,采集试验装置中滤料上、下游的气溶胶,通过 CPC 测量其计数浓度值,求出滤料的最低过滤效率。
6.2.2 试验装置
简介:装置的组成及试验要求。
6.2.3 检测步骤
6.2.3.1 预备性检验
简介:开始试验前需检查调整的参数。
6.2.3.2 阻力检测
简介:参考的要求
6.2.3.3 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的试验范围及操作方法
6.2.3.4 滤料过滤效率计算
简介:计算要求
6.3 多分散气溶胶计数法
6.3.1 试验原理
发生多分散的固态或液态气溶胶,气溶胶通过中和器中和自身所带电荷,采集试验装置中滤料上、下游的气溶胶,通过 OPC 测量其计数浓度值,并计算滤料的最低过滤效率。
6.3.2 试验装置
简介:装置的组成及试验要求。
6.3.3 检测步骤
6.2.3.1 预备性检验
简介:开始试验前需检查调整的参数。
6.2.3.2 阻力检测
简介:参考的要求
6.2.3.3 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的试验范围及操作方法
6.2.3.4 滤料过滤效率计算
简介:计算要求
6.4 准单分散气溶胶计数法
6.4.1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高效滤料和已知 MPPS 的超高效
6.4.2 试验原理
发生固态或业态的准单分散气溶胶,气溶胶通过中和器中和自身所带电荷,采集试验装置中滤料上、下游的气溶胶,使用 CPC 测量其计数浓度值并计算滤料过滤效率,或使用 OPC 测量其 0.1 μm ~ 0.2 μm 及 0.2 μm ~ 0.3 μm 间的计数浓度值,然后求出滤料过滤效率,并取最小值。
6.4.3 试验装置
简介:装置的组成及试验要求。
6.4.4 检测步骤
6.4.4.1 预备性检验
简介:开始试验前需检查调整的参数。
6.4.4.2 阻力检测
简介:参考的要求
6.4.4.3 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的试验范围及操作方法
6.4.4.4 滤料过滤效率计算
简介:计算要求
6.5 钠焰法
6.4.1 试验原理
用雾化干燥的方法人工发生 NaCl 气溶胶,气溶胶颗粒的计数中值直径范围应为 0.09 μm ± 0.02 μm,几何标准偏差应不大于 1.90 。将采集到的滤料上、下游 NaCl 气溶胶在氢火焰下燃烧,通过光电转换器,用钠焰光度计将燃烧产生的钠焰光强值转换为电流信号,并用光电测量仪进行检测,电流值反映了NaCl 气溶胶的质量浓度,用测定的电流值即可求出滤料的过滤效率。
6.5.2 试验装置
简介:装置的组成及试验要求。
6.5.3 检测步骤
6.5.3.1 预备性检验
简介:开始试验前需检查调整的参数。
6.5.3.2 阻力检测
简介:参考的要求
6.5.3.3 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的试验范围及操作方法
6.5.3.4 滤料过滤效率计算
简介:计算要求
6.6 油雾法
6.6.1 试验原理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用涡轮机油通过汽化—冷凝式油气发生炉人工发生油雾气溶胶,气溶胶粒子的质量平均直径范围为0.28 μm ~ 0.34 μm。
使与空气充分混合的油雾气溶胶通过受试过滤器,分别采集过滤器上、下游的气溶胶,通过油雾仪(或浊度计)测量其散射光强度。
散射光强度的大小与气溶胶浓度成正比,由此即可求出受试过滤器的过滤效率。
6.6.2 试验装置
简介:装置的组成及试验要求。
6.6.2.1 发雾装置
应满足附录H 的要求
6.6.2.2 测量装置
由光电雾室和透过率测定仪组成
6.6.2.3 发雾参数
简介:油雾发生应满足的要求
6.6.2.4 流量控制
简介:流量控制应满足的要去
6.6.3 检测步骤
6.6.3.1 预备性检验
简介:开始试验前需检查调整的参数。
6.6.3.2 阻力检测
简介:参考的要求
6.6.3.3 效率检测
简介:参考的试验范围及操作方法
6.6.3.4 滤料过滤效率计算
简介:计算要求
附录A 钠焰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 (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A.1 钠焰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的组成
A.2 NaCl 气溶胶发生装置
A.2.1 组成
A.2.2 压缩空气供给系统
A.2.2.1 构成
A.2.2.2 干燥净化
A.2.2.3 喷雾流量计
A.2.2.4 压力 测量装置
A.2.3 喷雾器
A.2.4 喷雾箱
A.3 风道系统
A.3.1 风道系统要求
A.3.2 温度、湿度控制
A.3.2.1 加热器
A.3.2.2 温度计
A.3.2.3 湿度计
A.3.3 风量测量
A.4 气溶胶取样和检测装置
A.4.1 气溶胶取样系统
A.4.1.1 取样系统的组成及设计原则
A.4.1.2 取样管
A.4.1.3 本底过滤器
A.4.1.4 流量计
A.4.1.5 三通切换阀
A.4.2 气溶胶检测装置
A.4.2.1 组成
A.4.2.2 燃烧器
A.4.2.3 光电转换器
A.4.2.4 光电测量仪
A.4.2.5 H2供给系统
A.5 钠焰法试验装置的维护
A.5.1 补液时间和补液浓度
A.5.2 发雾装置清洗周期
A.5.3 光电元件的维护
A.5.4 钠焰光度计的标定
A.5.5 钠焰法自吸收修正系数的测定方法
A.5.5.1 原理
A.5.5.2 试验装置与试验流程
A.5.5.3 自吸收修正系数值的确定
A.5.5.4 测定周期
A.5.6 过滤部件的更换周期
A.5.7 机电设备的维护
附录B 钠焰法过滤器和滤料试验装置部件构造示意图(资料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B.1 钠焰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喷雾器构造示意图
B.2 钠焰法滤料性能检测试验装置喷雾器构造示意图
B.3 钠焰光度计构造示意图
附录C 油雾法过滤器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C.1 油雾法过滤器性能检测试验装置的组成
C.2 油雾气溶胶发生装置
C.2.1 组成
C.2.2 主要设备和材料
C.2.3 发雾参数
C.3 风道系统
C.3.1 风道系统示意图
C.3.2 混合装置和整流格栅
C.3.3 阀门
C.3.4 跨越管
C.3.5 阻力模拟器
C.4 气溶胶取样与检测装置
C.4.1 气溶胶取样系统
C.4.2 检测装置
C.4.2.1 主要检测设备
C.4.2.1 流量控制
附录D 油雾法滤料试验装置的校对、标定与维护(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D.1 流量计的标定
D.2 浊度计的标定
D.2.1 油雾质量浓度的标定
D.2.2 油雾粒子质量平均粒径的标定
D.2.3 透过率测定值的标定
D.3 油雾法滤料试验装置的维护
附录E 油雾法过滤器试验装置中的汽化——冷凝式油雾发生炉(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E.1 汽化——冷凝式油雾发生炉
E.2 发雾原理
E.3 标准油雾的发生
E.4 其他试验风量风况
附录F 油雾仪(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F.1 油雾仪
F.2 光电测油雾仪的组成
F.3 油雾仪的调校和维护
附录G 钠焰法滤料试验装置的构造与维护(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G.1 钠焰法滤料性能检测试验装置
G.1.1 NaCl 气溶胶发生装置
G.1.2 采样部分
G.1.2.1 蒸发管
G.1.2.2 缓冲箱
G.1.2.3 流量计
G.1.2.4 连接管道
G.1.2.5 本底过滤器
G.1.2.6 三通切换阀
G.1.2.7 H2供给系统
G.1.3 检测装置
G.2 钠焰法滤料性能检测试验装置的维护
G.3 钠焰法自吸收修正系数的测定方法
附录H 滤料试验装置中的油雾发生器(规范性附录)
-----提供对应小标题,有需要根据标题查找原文对应内容
H.1 喷雾式油雾发生器发雾原理
H.2 喷雾式油雾发生器的结构
H.3 汽化——凝聚式油雾发生器发雾原理
H.4 汽化——凝聚式油雾发生器结构
H.4.1 汽化——凝聚式油雾发生器结构示意图
H.4.2 材料及规格
H.4.3 炉芯的绕制步骤
H.4.4 发生炉炉芯的装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