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微信 | 见招拆招才重要

微信 | 见招拆招才重要

作者: 沈竞帆 | 来源:发表于2018-08-28 18:09 被阅读0次

    随着在微信上引入流量的功能日益完善,当年从QQ出逃的那群人,也开始逃离微信。

    山雨欲来风满楼

    自锤科最新的发布会将手机VR解释为全面屏之后,大家没抓着这一次的“重新定义”为笑点,反而在边缘位置出了道的子弹短信走上了风口浪尖,坐稳免费下载APP排行榜第一名。公众的情绪很高涨,他们想看的东西很简单:挑战传奇。这也正常,一个行业被统治久了,就算龙头大哥做的再接地气,吃瓜群众们也乐得看见有人去踢馆,当然,要是干架的时候再分点人口红利那就更好了。

    针对子弹短信的新玩法:稍后处理、快捷回复、语言转文字识别、最初聊天记录以及去除添加好友等功能,网络上褒贬不一:“如果功能再完善一点,子弹短信就能冒头成为下个微信难民们的接盘侠了”网友们对老罗寄托了很多额外的情绪。

    也有人说:老罗毕生就是带领着团队致力于在一些没什么屁用的小功能上做一些创新。尽管老罗早就说了,这个子弹短信的研发团队并不是锤科。

    他也表示认为直接靠子弹短信一脚踢碎微信爸爸的龙头牌匾是不现实的。

    一向能吹的老罗到底还是在这个问题上收住了嘴。

    微信的体量有多大,截至2017年末,中国人口总数为13亿9008万人,而小马哥在今年三月份宣布,微信月活破了十亿。此部分人群有多活跃,粘性有多大?单看一个微信生态在三年内养起来一个上美国敲钟的拼多多就可以想象得出来。逞论移动端上各类APP绑定微信的账户,更是不计其数,就算用户有朝一日脱离了微信的生态圈,也很难割舍各种各样的绑定账户。如果有挑战传奇的故事,那必定是应该更加更加曲折的。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子弹短信竟也掀起了风雨,让人有萌生把微信换做子弹的想法?IM届内本早是城墙高筑,微信、QQ各有稳定的用户群体,两者加起来,说他们覆盖了全中国任何一个即时通讯的角落都不为过。

    老罗说,子弹短信的定位是“做一个超高效率的既是通讯软件”,并表示“没有挑战微信,只是在做一个在做沟通效率的人群的细分领域而已”也就是说,即便子弹短信无法颠覆微信,但是借着错位竞争,他还是想让子弹短信在已有的IM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换句话说,蛋糕最后分得怎么样他不清楚,但是咬上一口还是有点信心。

    逃离、逃离!

    微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普及了。

    七大姑八大姨们开始学会用微信,他们除了给你发红包之外,还会给你发鸡汤文,和拼多多。

    人的交流成本下降到接近于零的地步,质变就导致了量变。所谓“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真正意义的在微信上实现了。而当微信变成一个国民通用的IM产品之后,如果一个人没有在微信上通过他的老板、同事、老师、同学、亲戚甚至是EX时,他将受到良心和道德的双重拷问,拒绝微信裙带关系,往往也拒绝了更多信息和机会。于是乎,社交关系下沉到微信上,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枷锁。用户在这样的社交关系中建造自己的生活,也在这样的关系中苦不堪言。

    大概所有人都抱怨过,发朋友圈是迫不得已,在和现实关系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朋友圈自主权就被弱化了。朋友圈集赞、转发有奖、甚至与友人结伴出行、聚餐,都要求你打开自己朋友圈的大门,添加一些你或许不愿意出现在自己空间里的内容。

    在这个模式下,最令人不适的是,一个人的生活开始被更多来自各方面的视野窥探。当一个人在发布动态之后,在可见或不可见的地方会出现比他所能预见更多的评价。网络上本来刀枪无眼,但假如使枪的人变成了你的某个熟人就让人接受不能,即便有时候只是可能性,也无法接受。

    所以越来越多的朋友圈岁月静好,越来越多三天可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关闭微信一段时间,给自己放个假。”当一部分人不再接受复杂朋友圈分组限制之后,他们就永远的“消失”在了朋友圈里,去到微博跟网友放肆的互动去了。

    微博消失在我们视野里面一段时间之后,作为某一部分人自娱自乐的“自留地”,又闪亮登场。有人说,微博就是成年人的“QQ空间”。

    最有趣是,用户们玩到开心时,会把微博截图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看看他们在微博有什么快乐的言论。这也是微信最“粘”的地方,就算你脱离了原有的社交圈去做乐,想起来分享的对象依旧是朋友圈。

    我还记得我们是怎么从手Q转移到微信上的,在那年初中本是QQ横行的时代,我们却自发的下载了微信,在微信上登录QQ账号。撇下了繁华的QQ空间转到了九宫格为主的朋友圈。用户自诩走在潮流前线,将还在使用QQ的统统视为00后的幼稚小学生。那个时候使用微信的都是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而在星巴克手持一台iPhone4S神色焦急的发送语音就是最正统的行业精英形象。

    90后们从QQ到微信的迁徙,除了微信简而细的设计之外,内因是一群代表着更高生产力的人对原有的社交生态和固化的社交行为的逃离。随着为社会提供高效生产力的年轻人们渐渐成为社会主流,微信也成了主流。

    但是话说回来,当微信的圈子普及到了全社会,年轻人们又该往哪里去逃离?

    它的发家史

    2011年,微信赶着米聊落了地。

    1.0的微信简单而纯粹“做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在使用上有且只有两个功能,添加好友和发送接收信息:它的产生也代表这那个时代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们对极简主义的追求。这个时候的微信,如果说亮点,那还真谈不上亮点,它最值得使用的地方是在精简的核心功能。使用的时候更像是一个不需要短信费的短信。

    然而真正改变了用户的交流方式的是语音对讲和聊天功能,如果说微信之前都是在仿造着原有的功能做一个精简版的QQ,当推出语音对讲功能时,它真正的改变了传统的IM思维方式。从此之后,微信才有了第一个区别于QQ的而独立存在的硬通货。

    继往开来,完善各种交友途径的功能,如“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等功能也开始为微信提供带着猎奇心理的用户。

    吴秀波的《腾讯传》写到,2011年11月的一个傍晚,马化腾教他下载微信,并告诉他,微信已有3000万的用户,并且每天增加20万,临分别小马哥对吴晓波说:“因为有微信,所以,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语调低沉,不容置疑。

    2.3版本,微信推出QQ离线信息,从那之后,手机QQ正式交出生杀大权,真正意义上给微信赋能了来自QQ的巨量资源。2012年3月,微信用户暴涨到1亿。同年微信推出相册功能,九宫格的朋友圈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为什么小马哥能断言微博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人性本来就会趋于社会群体的交流,也更加乐于接受贴近自身生活状况的信息,那么微信如果已经帮你解决了所有社交来源(通讯录、邮箱、QQ、漂流瓶、摇一摇)那么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社区是不是天然的已经高于其他的品类。

    或者这么说,若是你已经找到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衍生出来的圈子,何必又去别的地方需求归属感?

    从那之后,微信相继推出银行卡、小视频、公众号、红包、文本翻译等等功能,逐步坐稳了行业第一的宝座。这些功能无一不是别出心裁,说微信的产品团队深耕用户使用场景也好,说他们完美模拟用户体验也好,造成这些功能自然而然的嵌入微信生态体系中的原因,是在于微信一贯的坚持“不打扰用户”。

    笔者和一些产品经理聊起微信的产品设计时,无一不在夸赞它的懂“藏”。微信早就不是那个只能发送文字的1.0,而他的界面简洁程度和最初的样子却相差无几。

    “当你没有在使用一项功能的时候你是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但是你使用的时候会发现微信上什么都有。”产品经理们说道。诚然,微信凭借这个定位俘获了无数用户们的心。

    让开、你挡到我用微信了!

    2018年以来吃瓜群众感觉要变天了。

    微信推出了小程序功能,并将它新增到主页面的下拉任务栏里,这个小程序的便利程度超乎我们想象,在176M的微信里,可以通过小程序关联到无限多种类型的应用上,未来的微信生态体量大小可见一斑。不得不说小程序的出现是应运而生,受到了科技发展加上4G网络愈发普及的双重加持。当小程序上线的时候,甚至有人高呼“干掉APP store”。

    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小程序的定位受到了拼多多们的影响。

    黄铮说拼多多不能算是受到微信的扶持,它连引流九宫格都没拿到。想必黄铮说这话的时候是带着一些情绪的,但是微信生态带给了拼多多多少“看不见”的扶持,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微信自己估计也没料到,原来社交圈的裂变有这么的恐怖,仅仅三年时间就破土而出一个如此庞然大物。于是小程序试探性的开始走起了拼多多的路子——引导用户转发至微信群。这也是很多用户觉得最受打扰的地方。

    各种广告、推文、小程序、投票、砍价、拼团出现在了用户的视野里面,衡量关系深浅的进一步验证手段加上了“有没有帮点链接”。开放小程序的使用资格之后,微信生态开始进驻各类商家,抢占社交市场变成多方博弈,鱼龙混杂。过度想要开发利用微信的流量反而让这些无效信息充斥在微信各个角落。

    巧的是,08年微信也做了另一个大型的变动,订阅号改版信息流了。改版之后的订阅号更像新闻推送,产生新的推送时,瀑布式随时间排列向下推动。这代表着用户不再看见自己“想看的”置顶公众号,其浏览对象转受时间限制。公众号的运营者们也开始要计算什么时间段大家比较乐意翻看推送,因时制宜了。

    关于这次公众号信息流的改版,相信产品部门一定也是经过A/B test才做了这个决定。也就是说,总体上,阅读量应该是有所上涨。但这种模式多少助长了“标题党”们的横行,公众号不再考内容取胜,只要量产足够吸睛的标题,保证曝光度,阅读量就不会低。

    长此以往,订阅号容易沦为一个谁都在用的鸡肋。所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公众号的下场,也许会变成躺在列表里舍不得删却也不会点开看一个常驻“好友”吧?不管结果如何,就目前来看,张小龙说的公众号独立APP应该也搁置下来,短期内不会出现在大家是视野内了。

    而事实上就在不久前,2018年1月的微信PRO公开课上微信之父张小龙表示:微信订阅号不会做信息流,只会逐步改善阅读效率和体验。

    “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信息流”,张小龙说。

    看着新时代的“狗皮膏药”们,用户表示:我们受到打扰了!

    从微信出走

    在微信上受到打扰应该归罪到谁身上,到底是被批判“向命运低头”的微信,还是在你的社交圈子里给你贴膏药的朋友们?对固化到深处的关系肆无忌惮的挥霍那些人情是不是也在助长着把你的世界粉饰成世故的样子。

    子弹短信打响了第一炮,假如它也能在这个修罗场里分得一个位置,那挑战者们一定是雨后春笋、络绎不绝。

    或许对微信来说,做一个包罗万象的产品并不是最好的出路,应对来势汹汹的子弹短信,主动在微信上分流自己的用户,进行精确的定位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微信有这样的能力,也有这样的尝试,2016年微信就推出了企业微信,一方面是对标阿里的钉钉,另一方面为的是更好的分流在办公领域有进一步功能需求的用户。细分到公告、考勤、请假、报销等办公场景,能满足企业用户的更深层次应用。

    假设微信也进一步分流用户,让用户已有的账户上分化不同的“小号”,解构原来过度丰富的体系,帮助用户在微信上逃离原有的微信群体。在针对“工作”“生活”“假期”“综合”等等模式提供给用户定制化的功能。

    例如:不接收小程序、广告、没有朋友圈等信息的工作模式;更多生活化应用的生活模式;只接受部分好友信息的假期模式等等

    在这些模式下或许可以细分好友的分组,为方便用户体验,在“我的”页面一键式的转换或者直接在微信页面提供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转变各种模式,那是否可以让用户在社交圈子里过得更加舒适?

    设想一下,如果下个版本,上班前你说上一句:“嗨呀,又要上班了”,界面就自动简化为工作模式,你可以只接受老板和同事们的信息,排除了更多无需过目的群消息。而不在你工作模式列表里的好友在微信你的时候会自动提醒:XX在上班,如有急事,请选择是否拨打他的手机139XXXXXXX

    你在下班的路上对着你的微信说一声:“下班啦”,就自动进入生活模式,对应着能和你一起抠脚煲剧的好友列表和更生活化更轻便的页面布局。你既可以选择约三五好友一起去老地方撸串,也可以卸下工作时的外壳,去某条朋友圈下发“哈哈哈哈哈哈”

    这样的社交方式是不是很理想很随心?

    人性就是这样,用户们一方面对受微信固化的社交圈避而不及,一方面又对那难以割舍的情感趋之若鹜。解决这个社交状态不可能问题最该做的事情,就是提供一个逃离的渠道,让用户在两个状态下自由的切换。

    毕竟,用户的情绪就是“薛定谔的情绪”,永远在一个既想逃离,又想留下的叠加状态下高频振动。而微信的最大的卖点,永远也是在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里,不去打扰用户。


    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信 | 见招拆招才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eq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