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有太多自诩聪明的人。
我就遇到过。
他名校毕业,一张嘴高谈阔论,看上去既有能力又有抱负。
但一段时间后,我有些崩溃。
他几乎无法处理好我安排的任何一件小事,或者说,是不屑于用心做。
写篇汇报,就拿网上拷贝的文案改改直接上交;
搜集素材,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叫他重新找,却反问我这些不也可以凑合用么;
想带他讨论选题,却到处找不到人,最后发现他蹲在厕所打游戏……
实在没办法,我有意将他调岗。
没想到他却先向我辞职,理由是:
“现在干的都是些杂七杂八的小事,工资也不满意……”
好吧,我也没什么可挽留的。
后来他也和我联系过,说是跳了好几次槽,但总不被赏识。
其实他的问题,是很多人的通病:
满脑子鸿鹄之志的野心,却没有脚踏实地干事的耐心。
于是,抱怨老板不器重自己。
抱怨升职的不是自己是同事。
抱怨这世界到处是二八定律,自己这样的人再努力也没有机会。
然后,索性躺平,得过且过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摸鱼当作真理。
可他们从未想过,那20%的人是怎么炼成的。
02
说两个普通人的故事。
一个,是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早年间遇到的出租车司机。
那天,他从上海美罗大厦出来,一辆出租车径直停在他面前。
上了车,刘润说去机场。
司机笑笑,接过话来:
“我在徐家汇只做两个地方——美罗大厦,均瑶大厦。接到您我就知道,从写字楼出来的,去的地方肯定不近。”
刘润附和:“您很有方法。”
司机点点头:“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我做过计算,每小时成本34.4元……”
打了多年车,刘润第一次听到有司机这样计算成本,以前都只听司机说每公里成本0.3元,另外每天上交多少钱。
这个司机却说: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
我每天交380元给公司,一天17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约22元;
油费210元左右,平均每小时12.4元。加起来就是34.4元。
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7分钟。
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的距离,大概要开10分钟。
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也就是9.7元,那就不赚钱。
基于这样精准的核算,司机得以对自己的每条路线有了最合理的规划。
这个司机名叫臧勤。
在别的出租车司机总抱怨生意不好做、油价上涨时,他总是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总结经验,把开出租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
他一个月挣的钱,是其他出租车司机的3倍。
03
另一个故事,是自媒体人@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早年间“抢”来的钟点工阿姨。
阿姨姓王,之所以抢手,是因为她太牛了,每天都有雇主排队等着她。
而她的牛,也在短短几天内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是北方人,老公是南方人,所以王阿姨需要在饮食上兼顾南北口味。
一开始王阿姨也不会做南方菜,但特别愿意跟作者的婆婆学。
她还从不嫌烦:“我拿了工钱,还跟雇主学到了东西,上哪找这样的好事。”
原本王阿姨只需要每天做一顿中饭,但她每次都一口气做六七个菜。
为的就是让雇主省了做晚饭的事,热一下就能吃。
作者有段时间很喜欢吃辣子鸡,一连买了十多包,阿姨后来跟她说:
“以后你别买辣子鸡了,我研究了半个月,给你做一次,你看是那个味的话,以后我给你做。”
作者的老公有点完美主义,家里的东西都喜欢摆在特定的位置。
王阿姨发现后,就默默想了个办法:
每天清洁之前先用手机拍照,清洁后再对着照片还原,从来没出过错。
对于各种家用电器,很多连作者自己都不会用,但王阿姨都会。
她说,以前雇主家用过的,自己就记住怎么用,下一家看到类似的,就能举一反三。
因为知道雇主忙,没时间教,就要自己下功夫。
爱钻研,爱琢磨,不怕辛苦,不计较付出。
即便王阿姨只是个钟点工,却把自己练就成了市场上最抢手的人才。
所以你看,这个时代,普通人同样可以吃到红利。
这个红利,就是“苟且红利”。
所有人看起来都在做事,但其中有多少人得过且过,敷衍苟且?
只要你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多负责一点,在别人草草了事的地方,多往前走一步,你就能享受到自己的不苟且给自己带来的红利。
所谓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现在人人批判内卷,说实话,我也很反感内卷。
但更现实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看看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赡养费,看看自己的房贷车贷,其实并没有躺平的资格。
绝大多数行业,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全都是人。
看起来难出头,挺让人灰心。
但实际上,只要你努力往上爬那么一点,就能甩掉一大半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