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表达欲似乎在慢慢走丢。尤其是脑子里出现一个画面,你想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的时候,突然不知道怎么去组织一段语言,明明很想分享,最后却只能作罢。
拍了好看的图片,想用优美的句子去描述它,但是文案删删减减,最后只配了简单的小表情和一句“太美啦”“太好看啦”选择了发布,有时候会过于依赖各个平台,去搜索你想要的文案,但是脑袋里的文案缺失空空如也。
每当情绪激昂,心中有千言万语呼之欲出时,嘴边竟是随处可见的网络用语。形容一件事的厉害除了“绝绝子”别无他话,表达对某事某物的热爱只会“yyds”,“懂的都懂”成为了朋友之间聊天的密语,鼓励他人只会“奥利给”。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里,甚至连文字都懒得用,建立社会关系全凭表情包,没想到人生中最有文化的阶段是在高考结束前。
想当初我们也是会写写小散文,写写小短句抒发内心情感的。现在翻开之前写的作文也好,日记也罢,都会有一种“这么有文化的句子是我写的?”的疑问。
之前看知乎上有一篇谈语言匮乏的文章写道:我们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长期用这种简单的语句去描述事物,渐渐地我们的脑子就想不到别的句子去描述我们观察到的事物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已经没法流畅地写出一篇文章,无法正常地表述一件事物,开口便是网络用语,想要赞叹某件事物时,翻来覆去就只有那么几个词语了。
很多人被问到一个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百度或各平台搜索。同时在工作中,也很难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领导给出一个任务,习惯性在搜索栏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想着剽窃他人的思想,但是都没想过,你写出来的“伪原创”根本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大锅饭。
余光中曾说过: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是健康的。那么,怎么才能慢慢挽救“语言匮乏缺失、文字失语症”的局面呢?
·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诵读历史长河洗涤过的名片佳句,找回语言审美。静下心,品读一本好书,感悟现实生活,跳出互联网的一亩三分地。快餐文化下,能完整地连续地品读一本好书,已然显得难能可贵。少刷些短视频,多阅读纸质书,才应该是当下人们的真实写照。
·多看
拒绝停止思考,多看看优质节目,开拓视野,放飞自己的思维,让其不再受禁锢。大家可以多看看央视的一些纪录片,如《典籍里的中国》、《你好生活》、《风味人间》等,如果想要锻炼逻辑思维,可以看一些辩论类的节目,如《奇葩说》、《非正式会谈》等。
·多写
重拾记笔记的习惯,不用把写日记当成一项任务,只需要随时随地记录下所感所悟。也可以着手写一些影评、书评,将我们从书中、从电影中汲取到的观点提炼进行输出,这样我们就有了“思考”和“转化输出”的训练,再将自己喜欢的片段或语句记下,一点一滴形成文字的积累。
这里就要给快要高考的朋友们提个醒啦!高考完千万要继续保持阅读习惯,就不要加入“文字失语症”这个大军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