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带过小孩儿,那你一定经历过可怕的两岁。也就是当小孩儿两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特别的叛逆,跟他说什么他都和你对着干。比如你叫他吃饭,他说不,你叫他刷牙,他说不!你叫他坐着他偏要起来,你叫他出去玩,他偏要待在家里看电视……面对两岁的小孩儿,你打也下不了手,毕竟孩子还小,不打呢,感觉他处处和你对着干,然后你给他讲道理,也讲不通,一感觉不对就在地上撒泼打滚,让人特别的无奈。我前段时间也这样,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两岁的小孩儿会这样子呢?这么难带呢?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今天我在读《影响力》这本书时,终于对这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在书中有一章是专门讲“稀缺”这个影响力武器的,也就是我们往往对于感觉会失去,受限制的或者数量少的东西,会越加的珍惜,如果有人竞争或者反对,反而会激发出我们的占有欲,从而做出一些而非理智的行为。
两岁的小孩子,其实他刚好在这个时段诞生出个人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这个时间段,他处处都想要去彰显他自己,向你明确出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会不断地释放他的这样的一种自我边界。但是,如果我们强行的去禁止他,去否定他,他就会感觉到他的自我释放受到了限制,从而激发出反抗情绪,从而形成了可怕的两岁。
其实不光是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青春期,叛逆期,其实也是同样的原理。因为在青春期这个时间段的孩子,正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他们意识到了自己可以拥有更多的自我权利,不想像小时候那样受到父母和社会过多的约束或者干预,他们向往个人的自由,希望能够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给他们强行地下达一些禁止的命令,强行要求他去做事情,往往会适得其反,他们会觉得你限制了我的自由,限制了我选择的权利,于是就会出现反抗,形成出叛逆的状态。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可怕的两岁,还是青春叛逆期,都是因为这个孩子觉得自己的的自我或者自由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处于一种对自由的稀缺的状态当中,从而产生的对抗状态。父母越对他们严加管教,他们越会觉得自我或者自由更宝贵。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方式不加以改变,往往就会导致冲突的爆发,酿成可怕的后果。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呢?如何才能够缓和这样的状态?
在《影响力》这本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策略是父母一定要前后一致。因为比起失去某样东西,人们往往会对先获得然后又再失去会更加敏感,更加痛苦。也就是说,比如你禁止小孩看电视,如果长期保持这样其实还好,但最怕的事,你之前禁止他看电视,但是有一天你觉得没啥事儿做,就让他看电视,但当小孩子尝到了看电视的甜头以后,你再让他一点电视都不看,那他肯定会产生非常大的反抗情绪。父母的要求规矩前后不一致,这是很多孩子叛逆行为产生的一个源头。所以,不要轻易改变制定的规则。
第二个策略是从禁止变为给予一定选择的自由。也就是当我们对孩子,特别是在青春期的时候,对他们提要求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不让他们做什么。而应该把相关的利害关系给他们说清楚以后,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比如,对看电视这件事,不是禁止他们看,而是让他们自己先把作业做完,自己选,是看10分钟还是20分钟。让孩子从没得选到有选择,从而缓解他们的对抗情绪。
对孩子一味的打骂其实是下下策,是不可取的,这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让他们越来越珍惜或者想要占有他们认为即将逝去的自由,父母一定要有话好好说,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选择的自由,同时保持标准的前后一致,要给孩子明确清楚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减轻孩子对失去自我或者自由的稀缺感。这样呢,我们就能够降低孩子叛逆的几率,与孩子相处也会更加愉快和融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