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之旅》——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经典展品

《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之旅》——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经典展品

作者: 辽阔llkk | 来源:发表于2022-07-16 09:28 被阅读0次

    2015年5月,我们去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看一个专业的展览,既然都到了这个艺术殿堂,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顺便去看了MOMA的镇馆之宝了。

    纽约有两大重磅艺术地标,大都会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比肩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是现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展品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陶瓷器、纺织品等等。而MOMA则是现代艺术的高地,以现代主义绘画、雕塑、灯光、工业和时装设计等为主,比肩英国泰特美术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当代美术博物馆之一。

    进入MOMA,首先是被巨幅的油画《睡莲》给震撼到了。为现代主义绘画拉开帷幕的就是印象派绘画,代表人物莫奈、马奈、雷诺阿,以朦胧的画面、纯色的笔触(色彩分割法)、自然的风景、日常生活题材为特征,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正统的绘画套路(精确的透视、调和的色彩、端庄的肖像、宗教题材等),开辟了现代主义绘画的新风尚。其开山鼻祖公认为克劳德·莫奈(法国,1840-1926),他以一副《印象·日出》奠定了印象派绘画的地位。MOMA展出的是,莫奈穷其后半生长达12年时间创作的大型巨幅油画《睡莲》的一部分画面。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已经大大超出了相机拍摄的范围。这个画幅太大以至于一直被观众遮挡,导致我当时居然没有拍照片,所以只好在网上找了一张,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那个氛围。(附图1,1914-1926,图片来源于网络,备注1)

    附图1《睡莲》图片来源见备注

    纵观整个MOMA,参观热度最高的毫无疑问就是梵高了。梵高(荷兰,1853-1890)的《星夜》(附图2,1889年)前面人山人海,都是为了一睹这幅后印象派巅峰代表作的芳容。创作于法国圣雷米镇圣保罗精神病院疗养期间的《星夜》,将印象派的画法发挥到了极致,无论是星星的光芒、流动的线条、卷起的低云、树木和村庄,全部都是由色块、颜料堆积而成,没有清晰的轮廓和形象。但是,当你闭上眼睛,星夜似乎就完全是这个样子,甚至于你能感受到流动的微风、星光的闪烁、村庄的犬吠、昆虫的飞舞。

    附图2《星夜》

    《橄榄树》(附图3,1889年)是《星夜》的姊妹篇,描绘了同一片村庄白天的景象,在梵高的笔下,草地、树干、枝叶、远山、云彩,都在同一个节拍下,扭起了腰身。《约瑟夫·鲁林肖像》(附图4,1889年)是梵高为好友画的六福肖像画之一,这幅画的特点在于富有浪漫生气的背景,似乎是一幅壁纸,但由于没有景深感,感觉也似乎是繁花簇拥着这位穿着邮差制度的、骄傲的主人公。

    附图3《橄榄树》 附图4《约瑟夫·鲁林肖像》

    与梵高、塞尚并称后印象派三杰的保罗·高更(法国,1848-1903),这里展出了一幅《静物和三只小狗》(附图5,1888年)。这幅画与后来被写入《月亮和六便士》之中那些名声大噪的塔希提系列绘画作品比起来,属于比较早期的作品,这时候画风还比较写实,色彩也比较单纯,还没有后来那种自然狂放的感觉。

    附图5《静物和三只小狗》

    接下来是被称为“新印象派”的乔治·皮埃尔·修拉(法国,1859-1891年),这一派也叫做“点彩派”,就是画面上没有明确的轮廓线条,也没有大块的颜色,都是用彩色小点来组成画面。这倒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喷墨打印机的原理了。这里展出了两幅作品,分别是《晚间-洪弗勒》(附图6,1886年)和《贝森港-海港入口》(附图7,1888年),可以看出画面风格、色彩,都比较接近印象派,甚至于比印象派还要更写实一点。点彩技法在我们大学期间甚为流行,但也被大牛认为是雕虫小技,不太看得起。

    附图6《晚间-洪弗勒》 附图7《贝森港-海港入口》

    亨利·马蒂斯(法国,1869-1954)是另一位重量级人物,他沿袭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风格流派,特别是在梵高、高更的基础上,更加突破和出格,终于搞出来一个叫做“野兽派”的风格。作品《舞蹈》(附图8,1909年)的色彩极度饱和浓烈,让人感受到地中海沿岸那种盛夏气息,蓝天、绿草、粉色的身体,大自然被简化为这三种颜色。在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者被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肢体用力舞动,透过画面你都能感受到那种动感来。

    附图8《舞蹈》

    接下来就是另一个巅峰时刻了,那同样是MOMA的镇馆之宝,当属毕加索无疑。现代主义大师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1881-1973),一生高龄、高产,作品多达几万件,他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有点像打通关的感觉。结果他还是突破了后印象派甚至于野兽派的画风,特立独行创造了“立体主义”的风格,他的抽象登峰造极,以至于超现实了,把人物对象的不同部位、不同侧面进行打散重新组合,搞出来一种略显怪诞、但却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的作品。这里展出了其招牌作品《亚威农的少女》(附图9,1907年),五个少女的脸部器官、身体部位被处理成为几何体块,并且重新组合拼接,色彩方面,除了身体色彩还基本清楚以外,背景色块已经服从于画面的构图进行了抽象处理。另一幅作品《石膏头工作室》(附图10,1925年)则出现了大量几何图形和完整色块,属于抽象主义的前奏和铺垫。

    附图9《亚威农的少女》 附图10《石膏头工作室》

    毕加索之后,现代艺术进入了完全抽象化的阶段。抽象主义的前期,代表人物是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康定斯基创造出点线面的组合,可惜他的作品我没注意到。而蒙德里安(荷兰,1872-1944)有几幅经典作品非常显眼。蒙德里安的作品上(附图11-12),已经完全没有具体的形象了,只有点线面,红黄蓝的色块组合,而且甚至于都没有曲线,只有直线、方块,完全形式构图,这种纯装饰的风格影响深远,至今仍为平面设计的流行风格。

    附图11-12蒙德里安作品

    展览的尾声,我们迎来了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西班牙,1904-1989)。他沿袭着立体主义画风,渐渐的转变到了超现实主义。《记忆的永恒》(附图13,1931年)是达利的代表作品,以一个软绵绵的钟表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利承认自己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达利运用他那熟练的绘画技巧精心刻画那些离奇的形象和细节,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附图13《记忆的永恒》

    达利的另一幅作品(附图14,1929年),这部作品有一些画面被画在几个不同的盒子里,达利运用了类似于在戏剧舞台上或者电影中利用黑暗进行转场的手法,对画面进行拼贴、组合。这幅画,无论是意象内容,还是构图、色彩、形式,都给观众传递出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高峰,在他之后,在绘画方面,现代主义进入了怪诞、离奇、错乱等越来越难以欣赏和理解的状态,在其他方面,现代主义艺术进入了灯光、有声装置、互动装置等领域。超现实主义绘画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可以看做是开启数字、多媒体时代的序幕。

    附图14《点燃欢愉》

    最后,我们还是要致敬一下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中城西53街11号(在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非常低调、朴实,是一座十分契合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建筑的背后是一个庭院,透过简洁的玻璃幕墙,可以看到纽约城市中的现代主义建筑鳞次栉比、高潮迭起,这是一种艺术和建筑空间的高度融合。

    附图15 摄影

    辽阔  2022年7月16日

    备注:封面图片及附图1《睡莲》均引自B站Up主曦曦乐道的视频节目《梵高的星空为什么难忘?莫奈的睡莲为什么震撼?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一起仔细品味 | 曦曦看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之旅》——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经典展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rh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