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明王朝是如何向皇帝进行御前经史讲习的?经筵与小经筵

大明王朝是如何向皇帝进行御前经史讲习的?经筵与小经筵

作者: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 来源:发表于2019-09-26 12:02 被阅读0次

作者:史遇春   

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农历正月,朱祁镇驾崩,时年38岁。随即,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以明年为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大赦天下,是为明宪宗。

朱见深登基之后,不久,便开始御经筵。

所谓御经筵,是指皇帝亲自参加的御前讲习。

这种御前讲习,就是史书中所称的“经筵”,为便于理解,下文视情况称之为“御前讲习”。

自汉、唐以来,御前讲习便已特设。

御前讲习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帝王讲论经史等内容。

朱见深所参加的御前讲习,首次是在其登基当年,即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的农历八月初二日。

据曾在明宪宗成化朝担任翰林学士、兵部尚书、太子太保的尹直说,明朝当时御前讲习,一般每年举行两期:

第一期,一般在农历二月中旬开始,于农历四月下旬结束;

第二期,一般在农历八月中旬开始,于农历十月下旬结束。

御前讲习的具体日期,为农历每月之中的逢二日,即当月的初二日、十二日、二十二日。

据此计算,并考虑特殊情况,每一期御前讲习,最多9次;每年御前讲习,最多18次。

御前讲习的进讲官,每次都由两人担任:

其中一人讲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另一人讲论经书(五经、十三经?不详)中其中一部经书。

御前讲习所使用的讲章(即讲义),讲官都要事先呈进给内阁的阁老。阁老看过后,将讲章转交给中书。中书缮写誊录正副两本,隔天,进呈司礼监内官;再由内官奏知皇帝。

御前讲习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必须进行场地布置。

御前讲习的地点,是在文华殿。

文华殿内,皇帝宝座所在地平的南边,须设置金鹤香炉两个,左右各一。

左香炉东边稍南,设置御案、讲案各一,全都向西。

御案、讲案之上,各摆放所讲论的经史二书,以书夹讲章,又各用一副金尺镇压。

御案为皇帝所用;讲案为讲读官所用。

御前讲习开讲当日,早朝时,皇帝的近侍内臣、主管御前讲习的官员、总兵、阁老、学士、讲读官、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卿、通政使、鸿胪卿、锦衣卫指挥使及四品以上的写讲章官全都身穿绣金绯袍;展书翰林官、侍仪御史、给事中、序班、鸣赞等全都身穿青金绣服。

早朝毕,皇帝起驾,御临文华殿,以上所及之大臣,全都随驾而行。

大汉将军(明代殿廷卫士的称号)二十名,引导御驾至左顺门,然后,他们退下,改换冠带,身着便服。虽着便服,但是,他们仍旧手执金瓜。率领大汉将军的是侯爵或伯爵级别的人物,此时,他也会改换为金绣蟒衣。随后,他们会追赶并超过一众官员,进入左顺门,全都分班站立,排列成整齐的队列,站立在文华门之外,等待内官传呼宣进。

内官传呼道:

“进来!”

随后,大汉将军会先进入文华殿内,背对东西墙站立。

一众官员,走上宫殿的台阶。

鸿胪卿唱赞,一众官员各入其班列。

向皇帝行礼。

行礼毕,按照次序,由文华殿的东西门进入殿内,重新按照班次排列站立。

班列指挥官站立在西一班的队列末尾。

在此稍前,御史、给事、序班(明朝于鸿胪寺置序班,职司整饬廷殿行礼时百官的班位。)共六人,分别在中门的左右,北向站立。

两位序班抬御案进呈上前,两位序班抬讲案摆置中间,高声赞唱道:

“进讲!”

随即,讲官走出各自班列,站立在讲案之前,展书官(御前讲习是,负责在御案之旁为皇帝打开书本的翰林院官员。)二位,走出各自的班列,相对站立,高声赞唱道:

“讲官并行礼。”

东边的展书官前进至地平处,他跪着前行到御案跟前,展开四书的讲章。

起立。

讲论四书的讲官也会稍稍向前,接近讲案,展开其所讲论的书本,等待展书官回位、恢复班次。

开讲时,讲官仍然先要说讲论某书,然后,再行申讲。

讲论结束,讲官合上书本,稍稍退后。

原展书官仍旧行礼如仪,前进,合上书本,回位、恢复班次。

西边的展书官与讲官前进、后退,全都进退如仪。

讲官讲论结束,仍旧要行礼,也要各回班次。

序班各自撤案,将御案按、讲案一起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此时,鸿胪卿跪在中间,上奏道:

“礼毕!”

然后,皇帝谕示:

“官人们吃酒饭!”

一众官员跪在地上,承旨。

起立。

然后,依次走出丹陛。

再行礼。

此后,才各出左顺门。

此日的皇帝赐宴,座位也是有些讲究的。

宴席的座次,多依官员官职位阶排列。

其间,比较特别的是:学士的座位,排列在鸿胪卿及四品以上写讲章官之右(下);展书官的座位,排列在四品以下写讲章官之上;这是在显示,朝廷对职事官员的重视。

以上御前讲习的正式名称为“经筵”。

另外,当时,皇帝的御前讲习,还有日讲经筵。

负责日讲经筵、被称为日讲官的,一共有四位,每天由两位轮流讲论。

日讲经筵的内容,先讲《大学衍议》,再讲《贞观政要》。

这二本书,全都不用讲章,仅仅各以黄票书写讲授的起止范围,预先进呈即可。

日讲前一日,内臣将御案摆放在文华殿后的穿堂之中,以《大学衍议》、《贞观政要》二书相同的起止范围,放置御案之上。

日讲当天,早朝结束,四位讲官与阁老随同皇帝御驾,进入文华殿内。讲官会告诉内臣下一次日讲的起止范围;相关官员在门内行礼毕,面向北面,分班前后站立。

班次在东班的当日讲官,先来到御案前,宫中的内侍会将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交给他,讲官用右手拿着书签,一边指着书本,一边进行讲解。

书本向上,起初都是打开的,最后会合上,这些事情,都是内侍来完成的,不同于经筵时的由展书官完成。

日讲官讲书毕,将象牙书签交与内侍,然后,退回班次,回复其位。

接着,由班次在西班的日将官进行讲授,期礼仪与东班相同。

日讲结束,皇帝会谕示:

“先生吃酒饭。”

此时,随行各员及相关人等,都会跪地承旨,并行礼。

过程之中,前后行礼,都是一拜三叩头。

然后,相关官员会退出文华殿,并在文华门外的西庑用餐。

日讲经筵,在宫中,也被称之为“小经筵”、火者“小讲”。

(全文结束)

相关文章

  • 大明王朝是如何向皇帝进行御前经史讲习的?经筵与小经筵

    作者:史遇春 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农历正月,朱祁镇驾崩,时年38岁。随即,皇太子朱见深即位,以明年为成...

  • 分享一件白釉加彩手绘婴戏逐蝶花卉纹锈斑梅瓶

    梅瓶,在明朝之前被称为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

  • 仪式感是否更能让人对生活发生兴趣?

    万历十四年新秋,二十三岁的皇帝降下谕旨,以晨起后突觉头晕脑胀为托词,从而躲避早朝和出席经筵、日讲的仪式。这边是皇帝...

  • <万历十五年>笔记二-申时行

    申时行不是皇帝五个蒙师之一,但他所担任的功课最多,任课时间也至久。身为首辅,他仍然担负着规划皇帝就读和经筵的责任。...

  • 5.5 打卡2

    古人非常重视论道,经筵便是其中一个表现。在当日国家中繁文缛节必不可少,皇帝也处处受其约束。授学的老师在指出皇帝的行...

  • 万历十五年 第二日记录

    摘:文渊阁正厅供奉孔子像,两侧有官舍四间,另有阁楼,乃是保存书籍档案的地方。 自:看来早朝和经筵很痛苦啊,皇帝大臣...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

    资料来源: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十,在此之上标注断句。 正德元年二月 ○辛亥 朔。大学士 刘健 等言:“经筵日讲,所...

  • 文章来源于网络 “饕餮,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兽,吃了天地,最后连自己也吃掉。--《路边杂谈》” 圆形广场中央,北...

  • 离筵

    人生离别是常事,收尽凄凉淡处之。 今日席筵欢不尽,明朝天涯梦君时。

  • 诗筵

    有的诗是一盏新茶 淡白典雅青涩 有的诗是一锅上汤 老火浓郁劲道 有的诗是一泓咸泉 只合浅尝辄止 有的诗是一杯蛊蜜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明王朝是如何向皇帝进行御前经史讲习的?经筵与小经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bgu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