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的这个女孩自带很多标签,她是个逗比人士,是个伪文艺女青年,是个敏感忧郁派,是个缺心眼二货。由于她日常性格是搞笑角色,我暂时叫她小逗姑娘吧,不过这货嫌逗这个字长得不好看,就简曰“小豆”,听说这样会文艺一点。
关于小豆的童年青少年时代,我是不太了解的,她从小是留守儿童,听其描述大概是一个小疯子的样子。爬树、迟到、作业偷工减料、时常将自己弄得灰头土脸,很典型的奶奶养大的娃。我脑海里很难将这个形象与现在柔弱沉静伪淑女的豆姑娘相重合。她给人的感觉很复杂,好像对每个人笑,又好像冷冰冰的很难接近;好像很难融入别人的世界也很难让别人走进她心里;说她严肃吧又总是犯二逗得大家哭笑不得;乍一看是清纯的邻家小妹,仔细一看,嗯确实只是个小妹妹。
我是大学里认识她的,那时候的小豆姑娘还比较忧郁、冷漠。直到她遇到了一个特殊的人——一个陪她聊天陪她上自习陪她去图书馆听她烦心事的人。最初他们只是聊天,她告诉他今天碰到的糗事挨过的批评,与他分享自己的好心情。他们是校友,知道彼此专业姓名,只是还没见过面。就这样,陌生又熟悉,男生的存在更像一个树洞,他们彼此不认识,却分享着最隐秘的心情,不必担心你是如何看我,不必完美也不必逞强。你也可以嘲笑我,反正我也不认识你。她这样以为,并默默给对方贴上了好朋友的标签。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男生生日的时候,通过平时的对话女孩对这位朋友君有了基本的了解——成绩优秀、比较开朗、喜欢集体活动。朋友君生日请好朋友吃饭,再三邀请小豆姑娘,小豆为此从前一天忐忑到第二天。她没什么异性朋友,平时是个乖乖女,第一次给朋友过生日,对方又是男生,一般给人过生日都需要送礼物吧?应该怎样才不失礼不突兀呢?苦恼的结果就是啥也没带,算了,好像送什么礼物都不合适。她认认真真想了贺词,饭桌上却一个字没说出来,好像他和他的朋友都很健谈,她忽然后悔冒冒失失答应来庆贺生日。百般焦躁地熬到了散场,急急忙忙回到寝室,用手机上发出那些没说出口的祝福,突然害怕再跟他聊天,好像是苦恼于自己的笨拙。
此后朋友君还是会时常找她,一开始她不应,也许是习惯,也许是虚拟世界让人安全,所以他们继续着以前的树洞模式。时间长了,赶上期末,闺蜜君约小豆子一起去复习,小豆姑娘渐渐放得开,把他当作一个现实中的好朋友,好闺蜜,他们偶尔会去学习,偶尔去运动场溜达一圈。那段时间小豆姑娘开朗了些,可能有时候跟男生相处真的比女生容易,她觉得找到了异性之间纯洁的朋友关系。室友开玩笑说这位异性闺蜜君绝对是企图勾引她,小豆笑笑没当回事,毕竟他们之间没有一句暧昧的玩笑,言谈之中没有任何不当的措辞。不过她很快便迎来了神圣的打脸时刻。
闺蜜君跟她表白的时候把她吓懵逼了,小豆姑娘也不是没有经历过表白的人,在高中那段花样年华里也曾被男孩表白过。不过小豆姑娘觉得自己相貌平平资质一般,不善言谈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可取的地方,于是她和从前一样进行了相当合理的猜测,她认为要么就是男生发错消息要么就是男生喝酒了又或者是真心话大冒险的梗。于是她慌乱的心又平静下来了。像个傻缺一样告诉对方她是某某某,礼貌地请问对方是不是找错人了。对方也许是因为了解她的性子所以似乎很无奈,认认真真重重复一遍,小豆姑娘傻了,突然不知道说什么,熟悉她的人都知道这货是个戏精,她在思考是应该狂吼一句“我把你当朋友你却想泡我?”还是应该半掩娇羞地来一句“人家没做好思想准备”?
空气静止,闺蜜君说给女孩时间,太晚了不要熬夜,不要有思想负担。对此小豆姑娘一脸黑线,她能若无其事吗?能吗?他们之间开始很戏剧,中间很戏剧,结尾也戏剧。小豆姑娘本能地拒绝了对方的表白,内心却又蠢蠢欲动,她不知如何是好,便给对方发了一封邮件,她想让老天帮忙决定,若在第二天晚上睡觉之前收到了对方回复,就在一起。她频繁看向电脑,可惜没有一点点信息,不曾得到便不会失去,她这样告诉自己,于是她好像放心了又好像失望了。晚上洗漱好之后关电脑的前一刻,一封回信跳跃到眼前,她不信上帝不信狗血,那一刻内心却感到无比的复杂。莫名其妙地他们在一起了,她为此兴奋了很久,就像有了归属感,室友戏说她嘴角都笑出花了。
在一起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自然——那时候小豆姑娘变得不敢再叽叽喳喳念叨自己的事,怕这样引人反感;不敢太多过问男孩的事,怕对方觉得约束和捆绑;不敢像其他恋爱中的女生一样任性一点,因为怕对方说她不成熟。也许思考太多便约束了行动吧,她从不对男孩发脾气,也不太主动给对方打电话,他们之间总是隔了什么,甚至变得无话可说。她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喜欢一个人,她时常觉得无所适从,她为此哭过、失眠过、自责过、逃避过、却不曾好好与对方谈过。大概她没想象中那么喜欢男孩吧,她这样想,可是难过的情绪又骗不了自己。她时常觉得窒息又疑惑,他们没什么争吵,为什么确立关系之前分明有说不完的话,在一起后偏偏连只言片语都没有?那时候的她还不懂,有种情绪叫“自卑”,她怕自己在男孩眼中不好,所以变得笨手笨脚。
终于某天,男孩受够了疲倦了,像是为这段感情画一个句号,在那天开始,又在那天结束,以前觉得电视剧里分手必有雨的情节真是狗血,偏偏在现实上演了。那一刻分明是难受的,却很洒脱地说“好”;明明一点也不好,却转身那么自然。别人都说她不在乎,真的吗?彻夜难眠的人是谁?像个神经病反复拉黑反复查看消息又舍不得删除的人是谁?她把所有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怪自己为什么没有对男孩好一点,静坐一夜,不哭不闹,这是我见过最安静的分手,悲伤,且不漏痕迹。
后来他们毕业了,离校那天再见到了他,很巧合,她班车晚点,他买了最后的票,同一时间,同一检票口。她目送他上车,汽车远去,就像一个仪式,把他抽离了她的生活。她希望对方看见他,又慌忙闪躲,那么小心翼翼以至于同学的呼唤声都没让她回神。他为了赶时间匆忙上车,没回头看一眼,真是庆幸又失落。再后来,她离开了那座城市,或许因为毕业了、或许因为亲人过世了,或许因为突然找不到一点牵绊了,那么胆小从未出过远门的人居然独自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她笑说仅仅是工作的原因,谁知道呢?她说偌大的城市唯有一张孙俪的海报让她觉得有安全感,明星那么遥远,此刻却是她唯一的温暖。我听了之后很心疼这个姑娘,从前她迷路了只会想着打电话求安慰,想家了就哭一场,害怕了就躲起来,她挑食娇气还很懒惰,像个天真的孩子,带些怯懦带些不负责任。后来她迷路了就导航,即使在寒风中逛圈也不求任何安慰了,想家了就使劲工作转移注意力,害怕了也习惯逞强,饮食不习惯就多喝水,每天天微亮就出门,在户外被寒风吹得像个傻狗,为了省钱她没买手套帽子,每天在零下十几度的温度下穿梭。她有点神经衰弱所以通常没法入睡,一点小的声音都足以把她惊醒,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她开始主动向陌生人问好,这样才不会觉得孤独。
后来回到南方的时候,她租了个小房间,每天两点一线,生活和心情都很平静。某天她在路上碰到了一个人,骑着单车匆匆而过,看上去很像那个人。回头望向他的背影,真的好像,不得不承认那一刻她心跳骤然加速了。“不是吧,别神经质了,怎么可能那么巧合”她默默告诉自己,然后把这个小插曲抛之脑后。再后来,她真的再见到他,得知他家就在附近,两个人住的地方仅隔一栋大楼,很巧合他们同在17层,抬眼就能看到对方的小区。那一刻她突然觉得感动,好像欣喜,好像平静。此时她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敏感脆弱,他还是彼时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