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文笔太差,连个基本清晰的逻辑链都没有,吓得我学了一天的《逻辑学》。
暂时先写几天随笔,习惯养成了在尝试别的写作方式吧。
关注的一个本校学姐写的公众号,下午推了篇硬广,是她和几位清北学长一起研制的社交app,只针对在校学生开放。怀着反正没救没底线啥也不怕的心态,戳开注册,投入使用。
使用效果很好,软件的设计亮点也确实不错,作为注册用户,你可以设置你想问的问题,由你作审阅人,想加(liao)你的人需先答出及格分,当然评分标准全部由你而定。这个设定直接排除了一批三观不符的人(当然满共也没几个人加你)。而你想加别人,也是一样。赶了今天刚开放注册权限,见证了这个软件逐渐火起来,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刚有QQ的时候,一片火爆,交新朋友问完名字就问QQ号。不得不说,社交软件这东西,这么多年过来,谁都离不开了。
以前没很在意信件这种东西,对信的接触,始于初中学的《与妻书》,当时只觉林觉民写的恳切,将赴死的襟怀下含着的全是对妻的爱。当时年少,不理解写这封信所带给双方的痛心,更不理解写信时的决然,所以看了一两遍便索然无味,毕竟考试不要求。后来跟一很聊得来的兄弟聊天,他说信是寄托情感的东西,想表达什么心意,都在文字中,笔迹里。听到这孙子分了个手还给前女友写了封信,以示此前长情,直觉理解不了,但心底终归是埋了颗种子。
直到今年初,翻以前的日记,提到的许多好朋友都许久未联系了。微信QQ太快,快到一两句话把事交代完,各忙各的也就散了,而有些当年曾有的美好,都败给了时间和工作。这才想起,还有信这种工具在。心血来潮给那个兄弟写了一封,却败给了EMS的邮递员,落得个不翼而飞的惨淡下场。
信虽是没寄成,但这种感觉是真的很好,你牵挂一个人,并让他\她知道,而且避免了直接交流的尴尬和快餐沟通的冷淡。这也让我越发向往车马皆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种写意恬淡的生活,对父辈的时代更是情不自禁的羡慕。也越发讨厌现有的快节奏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更多次试图摒弃之,终为现实信息交流之必然所困,未果。
近期心情不佳,深感孤独无助,又不愿与人沟通交流,翻列表正找寻谁可一信与之,这款软件的横空出世,不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打字一个小时可以跟对方多次互动,写信一小时尚不能说万一,这种情况下,谁还愿用老旧俗套,去找那一生一人的可笑机缘。
毕竟,世人皆醉你独醒,又怎知不是世人皆醒,而你却泡在酒缸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