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
选题方面是为了「追热点」——孟晚舟被加拿大扣押事件。同时在选题切入点上,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国家层面。跟其他嘲讽,时评事件本身的选题不一样,有书符合调性的选择了「正能量」「国家大义」的角度——民族凝聚力这个话题。从很多网民的关注,一起义愤填膺,来延展出「在国家利益面前的凝聚力」
标题:
标准的「事件综述+内容提炼」式标题。
极简大纲:
整体的文章很简单,因为中国不再是那个中国了,所以要说明,why。整体的文章不是在论述中国怎么强大了(比如中国的互联网等等),而是用了对比论述的方式,强化了强弱变化的过程,更能激发读者的情绪。
引言:孟晚舟被保释发朋友圈的图片——引发网友们的民族凝聚力
段1:复盘孟晚舟被捕事件,并给出WHY——因为美国处处针对华为——展开华为的强大让美国如坐针毡——举例子
段2:复兴不易,我们不会忘记。旧中国 VS 新中国——局座的感慨,强化情感泪点。
段3:中国强大了。这段算是跟段2的衔接。段2更侧重积贫积弱的过程,段3强调强大的表现。
段4:全文升华——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国了。
经典复用结构:
段3的引用式结构:
电影中有这样经典的一幕——引出一个具体而细致的例子——一句概括性总结——知乎体结构——总结网友所说的,把网友说的当成观点,后面配了支撑网友观点的例子:阅兵仪式——总结全段
网友/电影引用体:
电影《战狼2》里,有一幕让人记忆犹新。
具体的例子
对例子的总结:
“那是以前”,没有郑重其事,没有长篇大论,四个字足以代表当今的一切。
知乎引用体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你是什么时候觉得中国强大了?
有人说:
而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总结网友所说,变成一个「观点」:确如网友所说,一个国家只有军事强大了,所有的强大才能得到保障。
对这个观点给出支持性的例子:
2012年,当我们领土主权受到威胁时,中国在南海举行了史上最大的海军阅兵仪式。
总结:一百年前,我们被烧杀抢掠,一百年后,我们的成就。
段2的对比式结构
网友引用体
总结性的句子,承上启下:旧中国VS新中国:民族曾深处泥沼,同胞曾深陷囹圄,国人记忆犹新,更懂得复兴的不易。
旧中国的模样:
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919年一战,牺牲14万人,但是却在巴黎和会上被收到了侮辱
承上启下: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深受着外族的压迫与欺侮。
新中国的模样:
航母交接
站在世界之巅
局座张召忠的哭泣和泪水
总结全文
一些思考:
从弱到强,历来都是「故事写法的套路」。小到逆袭,大到国家。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凝练不废话」。比如在说一战胜利巴黎和会的故事,简单运用了5句话结束。比如在说马关条约的故事,仅仅用了四句话,值得学习。
当然,其实文章结构上还是有点问题的,比如段1和段2的衔接就是不太那么自然。比如段1的内部结构就比较牵强。
段3的结构可以更好一些,两段式引用有点儿杂。
素材收藏:
开头套路:极简主义——4句话交代事情的经过,2句话说明这是一个「沸点事件」,最后一句话,点出核心论点「民族凝聚力」。
最近几天,亿万网友一直对华为事件保持密切关注。
而今天的微博热搜,各大媒体的头版,也被“孟晚舟女士被保释”的新闻全面攻陷。
孟晚舟女士今天回到家人身边后,发了一条朋友圈:
我以华为为傲,我以祖国为傲!
消息一出,又引来大批网友围观。
网友们不再谈论明星鲜肉、娱乐八卦,几乎一致地表达了对此次事件的关注。
果然,富有血性,富有民族自豪感的中华儿女,在谈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时,都有着坚定且一致的价值取向,有着令人尊敬且敬仰的民族凝聚力。
金句:
或许一个民族的复兴,总会面临各种敌对势力的阻挠与刁难,但我们始终相信,中华的崛起是一个潮流,谁也抵挡不住。——可以改写成描述个人的逆袭
今日站在世界之巅的中国,昨日双腿还都陷在泥沼里。——暗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