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法布尔的《蝉》,用一个谜语一首诗导入,谜语很稚气,唐诗有深意。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首诗诗咏物托志,表面写蝉的习性,实际上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在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蝉是怎样的?
蝉的幼虫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筑建自己的地穴,它从底下掘土,所以最后的洞口是没有土的,它会用粘液涂墁坚固的墙壁。它的蜕皮也要经历一个辛苦的过程。
蝉将卵产在细枝上,尽管产的多,也免不了天敌蚋的偷袭,可怜的蝉却浑然不觉。逃过劫难的卵孵化后成了幼虫,它们要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地下,这一待就是四年,四年中它建造地穴,等待一个机会出土。
法布尔最后说: 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为了那一月的欢愉,它等待了四年,为了庆祝这得之不易而又短暂的幸福,它歌唱得再响亮也不足以表示它的欢乐啊!他的歌唱,是它对自己坚持付出的犒劳,它用生命在歌唱,那是对这美好世界的赞歌。
所以我们不要嫌蝉吵闹不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