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沃纳,曾跟踪698名孩子前后32年,这些孩子有的来自于优裕的中产之家,有些则来自于“有风险”的家庭。
“有风险”的家庭,当然是家境贫寒的那类。穷孩子想要得到点什么,总是比富家孩子更艰难。所以他们的人生,遭受到的挫折,也就多一些。
跟踪发现,来自于风险家庭的孩子,约有三分之二,在10岁前后就被挫折压跨,出现犯罪、精神疾病或是青春期性罪错等问题。
——但还有三分之一的风险家庭孩子,他们顶住了挫折带来的压力,充满自信与关爱,事业爱情顺风顺水,而且他们总是能够把握住新出现的机遇。
这些孩子们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呢?
——明尼苏达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梅齐,给出了答案:
挫折或困境,其实并不会影响人生。
真正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挫折、对困境的看法。
不同的人,对压力有着不同的解读。
精神强度足够的人,有一种解读方式。
精神状况太差的人,则有完全相反的解读。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认知观念,把我们外形相近的人,分成完全不同的物种。
据此,心理学家提出来个新鲜的概念:修复力。
人和人不同。
有的是玻璃人。
有的是橡胶人。
玻璃人,晶莹剔透,脆弱不堪,稍稍碰它一下,哗啦啦,满地都是碎片,你去修复他,自己还会被划伤。
橡胶人,耐磨抗压,富有弹性,你踩他一脚,他看似瘪下去了,等你把脚收回,嘿,他又哧哧的鼓起来了。
玻璃人,橡胶人,都是人。
差别在于双方的认知不同。
玻璃人与橡胶人的差别,在于认知的分辨率不同。
第一,玻璃人其实没什么认知概念,只是一种感觉。
他们感觉这世界,乌漆麻黑一团,固化不变。所以他们意识不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新的生活已经来临。他们的感觉仍然停留在昔往的不幸之中,自怨自艾,抹泪哭泣,沉溺于痛苦中无力解脱。
而橡胶人是有明确时间概念的,昨天的痛,是昨天的事儿,今天赶紧努力,不努力后天更痛,所以他们始终持积极人生态度,能够走出心理的苦伤。
第二,玻璃人心理认知幼稚,无力区分自我与他人。
所以玻璃人遭遇麻烦时,弄不清楚责任归谁。他们会这样想:都怪俺不好,都是俺的错,如果不是俺,就不会遇到这种事儿。这种过度的自责,带来的是心理上真实的疼感。这种疼是真切的,甚至可以服药治疗。但遇到点麻烦就吃药,这事太诡异了,没人给他们药吃,他们自己也不认为吃药有什么用,就这样沉浸于自我责备之中,越陷越深。
橡胶人则不然,橡胶人遇到挫折或是困境,先要理清责任。这事自己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别人又需要承担多少——有能力劝说他人承担起责任来,这固然好,如果别人不肯承担,那自己也尽力了,不管别人怎么做,我只管做好自己就好了。相比于玻璃人的自担全责,橡胶人的自责就没那么强烈,也很容易着手解决掉。
第三,玻璃人无力区分自我与环境。
或者说,在玻璃人的认知里,自我与环境是一体的,不可拆分的。在遇到挫折时,就感受到了巨大的无能为力,只能躲起来偷偷的哭,别无解决之策。
而橡胶人能够区分自我与环境,很多时候自己是没有选择环境的权利的,比如家境和婚后生活,但是环境是可以因为自己而改变的,改变的程度取决于自身的影响力,于是橡胶人会忽视身边的阻力,面对艰难的处境继续行进,不轻易放弃,这就有了强大的心理修复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