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端午节不谈粽子,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过的是端午节。
曾经在珠海校区,班里发了粽子,我尝过,被恶心了一回,觉得那大概是天底下最难吃的粽子。
后来回到南校区,我发现广州的粽子都是这种货色,大概就比珠海那次好一些。
原本,对这些陈年往事已经快忘了。端午节放假前,公司发了粽子,又勾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拿着那袋粽子,跟同事说:「这算什么粽子,你如果吃过我老家的粽子,就会觉得这些都是渣渣!」
食物鄙视链
无论你是南方,还是北方;是咸党,还是甜党,多少是掺和过「食物」话题的纷争。究竟豆腐脑,要吃甜的,还是咸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饺子应该是蒸的,还是水煮的?……
跟母亲去菜市场买菜,我站在卤水鹅店隔壁,闻着浓浓的香味,看着油光满面的鹅肉。我发现自己第一次觉得这味道真香,广州那些卤味在它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看着眼前熙熙攘攘的人流,我在想,是这味道勾起了自己的味觉记忆,还是仅仅是因为比较而产生了「鄙视链」?
以前,没走出小镇时,并不觉得这些粽子和卤味有什么特殊之处。现在,在外面闯荡过,发现哪怕是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差距都如此之大,远超出我的想象。
我是否会站在本地食物的视角,去鄙视其他地域的味道、做法、吃饭法?
就算不是真心鄙视,但明摆着我闻这种就要比其他的香,我多少会忠于食物,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是不是就会被自己的「味觉记忆」所绑架?
自我防卫心理
随着不同地域的人的交流,不同的「味觉记忆」互相碰撞。「食物纠纷」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原来道貌岸然的理性,一遇到食物话题,就容易变成撕逼互怼。
是否存在一种更加包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食物的独特差异?
为什么食物话题会容易分出门派?
味觉跟音乐类似,它们很容易会承载一些情绪和记忆。一个人早期接触的食物,会形成个人的味蕾系统。当接触其他外来口味,会触发个人的「自我防卫」心理。
就像别人跟你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反驳它,来防卫自己,而不是思考「对方为什么会这么说」「或许有一些东西,自己没有意识到」。
认知抑制解除
这些行为,其实在互联网中特别常见,就是「部落化」的自我封闭。互联网信息泛滥,每个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可惜绝大部分人只饮自己那一瓢,慢慢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特别像,「今日头条」这种「推荐你喜欢」的算法,如果你的认知不够,你很容易就会沉浸在自己的「部落」里,看世界永远只是自己头顶的那片天。
这时需要一种「突破自我封闭」的认知能力。万维钢老师在专栏里,写过一篇《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提到「天才」和「疯子」的共同特点,就是「认知抑制解除」。
你很可能不是这两种人,但是这种「认知抑制解除」的能力,却是你需要的。
「认知抑制」是「过滤信息的本能」,绝大部分人天生就有的能力,这是保护你理性的能力。它既防止你坠入疯子的行列,同时也阻止你成为天才,这其实就是造成你「部落封闭」的原因。
那你怎么办?
尝试用非理性来解除「认知抑制」。平时常说提升认知的作用,就在于,你可以保持清醒的情况下,卸下「自我防卫」,大胆去尝试新鲜的东西。
一个人在年轻时,生活的环境多样化,接触不同的文化,有利于后天培养出「认知抑制解除」的能力。
骚年,趁着年轻,多尝试点新东西,别过早步入老龄化的行列。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要求母亲,一定要把那天公司发的粽子,每种煮一个,我尝一口。尽管我对这些粽子仍心有余悸,但至少我在尝试解除「认知抑制」。
如果一直去鄙视这些粽子是渣渣,那该鄙视的是我自己,而不是粽子。
如果连个粽子都不愿意试试,我没资格跟你谈认知。
未来的推荐算法,可以改成这样:
「你不喜欢那些,那我猜你可能会喜欢这些。」
^_^ 假期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