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读后感
文:十涧星辰
关于习惯养成,我们经常听到“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的说法。关于努力,我们则经常听到“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
所谓“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其畅销书《异类》中指出的定律,举出了达·芬奇、比尔·盖茨等名人的例子用以佐证。
可正如“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是个谬论(因为不同习惯的难度不一样,养成的时间自然不一样;再面对不同的人,更会产生差异),“一万小时定律”也同样存在问题。
首先,正如不同习惯的难度不一样,不同行业做到精通所需要的时间自然也不一样;其次,成功并不与练习时间完全成正比,我们身边并不乏一些看似很努力而其实却没什么成就的人;再次,不同人之间会存在智商、身体等差异,虽不是成功的决胜因素,但也不是靠着砸时间和重复的练习就可以弥补。
如果不要过分关注“21天”“一万小时”这些时间数值,而是去关注要想培养好习惯,要想成功,都必须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那么这些说法也有可取之处。
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有人就可以短时间掌握一个技能?为什么有人就如此擅长某事?为什么我们就不行?
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我们很多时候都愿意将其原因归结于“天赋”“基因”。这样一想,似乎心里就会平衡很多,毕竟“天分”带来的无奈是最让人无奈的。
但还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话:以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提出“刻意练习”法则的艾利克森博士就认为,天才是训练的产物,杰出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巧。
那么“从新手到大师”的“黄金法则”——“刻意练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
艾利克森博士认为,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是长时工作记忆。这是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因素。通俗理解,就是那些卓越的专家将自己的大脑升级了,可以调用更大的内存。如果看过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应该比较好理解。
升级自己的大脑是完全可以通过训练实现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大脑适应性很强,这一点和身体的适应能力很像,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根据人们对它的应用而发生改变,就像人的骨骼肌肉会随着运动而改变一样。
所以,人的潜能不只可以被挖掘,甚至是可以被构筑的。这就需要我们走出大脑的“舒适区”,就像运动要走出身体的舒适区一样。
大脑和身体一样,同样对处在舒适区之外离得不远的“甜蜜区”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在一个距离大脑舒适区只有一点点的地方,行动最容易开始,因为大脑一抗拒你就可以一步跨越回到舒适区,再慢慢地探出去。在一次次的“挑逗”过程中,大脑的舒适区也会越来越广。微习惯养成正是利用的这一点,刻意练习也是如此。
刻意练习必须走出舒适区,它首先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
只知道埋头硬干、指望靠着这种大量的反复就能提高水平的练习,作者称之为“天真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与此相比,走出了舒适区;还有着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和分解计划,用来有效地引导你的练习;也更为专注,注意力完全集中;又包含反馈,正向反馈用以保持前进的动机(这一点《微习惯》里也有谈到),反馈不足及不足出现的原因,用以改进和提升,是对进步的监测。
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至关重要的是创建心理表征,这样可以避免短时记忆的局限,并且马上就可以高效的处理大量信息。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比如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那幅著名的油画;提到“狐狸”这个词,便能想到长毛、四条腿、吃肉、狡猾等等这些概念,那么,我们说“狐狸”这个词就是这些概念的表征。
有一个实验,国际象棋大师在记住随便乱摆的棋子位置方面,并不比一般棋手甚至新手优秀。大师只对正常棋局中的位置进行记忆,因为这些位置对他们而言是有意义的。
如果我们把一个棋子的位置以及它和周围棋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一个数据块,那么一位象棋大师积累了至少5万块这样的数据块。这就是他们创建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使得大师既能够着眼于全局来观察,看到“一片森林”,又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观察“一棵树”。
正是心理表征让大脑的内存更大,铸就了杰出的表现。杰出人物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的神经回路,创建了个很多专业化的心理表征,这些心理表征反过来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规律的识别、问题的解决等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够培养和发展各种高级的能力,以便在特定的领域中表现卓越。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并使用心理表征。我们现有的心理表征引导着我们现有的成绩,并使我们能监测到自己的成绩是优是劣,而随着我们不断突破舒适区,也在逐渐拓展和优化自己的心理表征,进而做出更好的成绩。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创建高效的心理表征。这就需要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所以作者认为,刻意练习与其他有目的的练习有两个重要的差别:一是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领域,其对应的训练方法已相对成熟科学;二是需要一位布置练习并给予反馈的导师,早期的练习中我们往往身在局中犯错而不自知,计划的制定、监测及反馈更多依赖有水平的导师。
那在没有导师的时候如何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作者还为我们提供了方法——“三个F”,即Focus(专注)、Feedback(反馈)、Fix it(纠正)。
专注地研究大师的作品,努力复制它,将复制品与原始作品进行对比,停下来查找其中的差别并思考原因(反馈),予以纠正后再去复制,再次停下来思考,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尝试,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
综上所述,小结如下:
刻意练习是任何人从新手到大师的黄金标准,它通过创建高效的心理表征来实现长时记忆,成就卓越。
要做到刻意练习,必须做到——
走出舒适区。持续不断地尝试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让你的身体和大脑保持在甜蜜区(学习区)范围,不断提高其适应能力。
制定计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将之分解为具体的步骤。此时你可能需要一个有水平的导师让帮助自己事半功倍。
保持专注。不专注没效果,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很放松,并且只是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进步。
有效反馈。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你纠正错误、精进技巧,有个高水平的导师会很好。简单的重复不会带来进步,不断地反馈、纠正和调整,才会产生精进。
保持动机。动机不足也许是每一个投入有目的的练习或刻意练习中的人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不要指望自己的意志力,它不太可靠,这在《微习惯》一书中也有说到。成功地保持动机,要么强化继续前行的理由,要么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前者如培养兴趣、正向反馈、相信自我、在学习共同体中获取鼓励和支持,后者如规划固定时间进行练习,把干扰和诱惑控制到最小等等。
人们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来源于“正确的练习”。刻意练习,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学习方法,让你的努力等于能力,让你在自己的领域成长为一个专家。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愿每一个心有梦想的人在刻意练习中勇猛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