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读王维《鹿柴》)

随笔(读王维《鹿柴》)

作者: 谢秋悦生活随笔 | 来源:发表于2023-08-02 06:16 被阅读0次

    “有一次,下雨天,我和X姐走到这竹林,当时,突然看见一束阳光从树影斑驳中射下来照在这青苔路上,我就想起了这首诗。”一家人,吃了早饭去白云山,偶入一无人小道。

    “你解释一下那首诗,看我联想的对不对。”

    “拜托,自己根据文本联想还有对错?只有每个人经历阅历不同领悟不同吧?”

    単从文本上读来,文字的美就很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响)。乍一看是寂静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只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听得到却看不见他的来源?)。但读后你会想,山怎么会是空的?它不是包罗万象吗,所有植被,动物,人,光影,空生妙有?还是作者从空间上突出山的幽静?在这么幽静空旷的山谷中又不知从哪里传来的人语声,是不是更显得静,空旷?有空间,无边界的空间,有声音但看不见(调动你的听觉和视觉后,你会动情一一感觉幽静,空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返影)落日的余辉,返影,仔细体会,有返就有去,什么时候的景(影),自然是太阳要下山还没下山时的光影,入(进入)深林(深山树林中),复(又)照青苔(阴暗,潮湿之处)上。西阳西下的余辉映照深林,斑驳中又照在青苔上。有光,有色彩,有空间的深邃。多美的诗,又多美的画,诗是文字描述,看似很平常的所见,简简单单的字,却字字是美;画是用点线面色构成,而诗短短四句,读完就是一幅很幽静幽暗中又有一丝光亮的画印在脑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很美。仅仅只是空,幽静幽暗中的那道光吗?

    每一个作者写出的文本多少有一些历史和个人背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为什么作者称为“诗佛”?大千世界,有人的存在吗?(空山不见人),但又确实有人(但闻人语响)。“我”归隐山林,是真的不再关心“国事家事”吗?其实我却在。即便夕阳西下,“我”己经快要“下山”,却依然有那抹余辉照进“深林“,还照在了“青苔”上,有或没有,“我”依然有光彩。想想作者的人生经历,人生是一场空,谁又会不是“无常”,可是人生却依然是美好,是一幅画卷。

    读书,任由自己胡思乱想却满心欢悦。

    “你讲起来还是很好理解的,毕竟当过老师的人。”其实只跟自己的领悟有关,这是小学语文课里的一首诗,孩子们能领会文本的美就很不错的。幸好孩子他爸也喜欢看书。

    以前教书时,总是发动学生自已预习,自己编情景剧,自己按故事画画,自己举手到台上做小老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想,自己愿意是哪个角色,为什么?学生学得有兴趣,自己教得又轻松。数学课,更是被孩子们抢着上讲台,讲几道习题,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归纳演变,自己出题目。

    每天上白云山,这样的意境经常会有。

    “你写一首?”

    “书读太少了,写不出来。”

    作者当时写出来是否会想到会代代流传下来哈?真的,什么都不能传承,唯一能传承的只有文化。人生在世,从空到有再到空,却要走一世,一世中无数的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读王维《鹿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owu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