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汪曾祺的其它几本小说,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虽然人生中遇到过大起大落,但是并没有使他倒下,凭着对生活的喜爱和热情,并在文学地位中取得很大的作用。汪曾祺的《两栖杂述》这本厚厚的书中,描写了汪曾祺的很多方面,也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很详细的解读和分解,爱好汪曾祺的读者可以一读。
一,小说
在这一部分汪曾祺说得最多的是小说的语言,创作少不了的就是语言。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一个名族文化的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语言。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比如音乐,我们一般说音乐靠什么表现呢?它靠旋律靠节奏;绘画靠什么表现呢?靠色彩靠线条。那么文学呢?它就是靠语言,它没有其他另外手段。
我们都知道文化语言上有很多大师,比如屠格涅夫,他的语言很讲究,很精致,但是现在看起来,世界上使用屠格涅夫式的那种非常细致的描写人物、或者是景物的语言作家并不是很多的。汪曾祺告诉我们从契科夫以后,语言越来越趋于简单、普通,比如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非常简单,句子很短,而且每个句子的结构都是属于单句,没有那么复杂的句式结构。
语言的四种特性:内容性、文化性、暗示性、流动性。斯大林在论语言问题时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从思想到语言,当中没有一个间隔,没有说思想当中经过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形成语言,它不是这样,因此你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唯一的途径是语言,你要感受他的语言,才能感受到他的思想。汪曾祺有一句话说到极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语言文化的来源,一个是中国古典作品;一个是民间文化、民歌。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汪曾祺告诉我们,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语言的流动性首先应该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来的,拆开了就没有生命了,我们知道好的书法家写字,不是一个一个地写出来的,不是像小学生临帖,也不像一般不高明的书法家写字,一个一个写出来。他是一行一行地写出来的,一篇一篇的写出来的。
二,戏剧
从戏剧文学的角度来看,汪曾祺在这本《两栖杂述》书中指出传统京剧存在下面四个问题:
1,陈旧的历史观。传统戏大部分取材于历史,但严格来说,它不能叫作历史剧,只能叫作讲史剧。
2,人物性格的简单化。中国戏曲有少数是写出深刻复杂的人物性格的,突出的例子是宋士杰,宋士杰真正够得上是一个典型。
3,结构松散。一出戏里只有这几折比较精彩,全剧却很松散,也很无味。
4,语言粗糙。
汪曾祺在《两栖杂述》书中说到京剧存在很大的危机,而且迫在眉睫,京剧要像地方戏学习,要接受国外的影响,接受一点新鲜空气,借以恢复自己的活力。
汪曾祺《两栖杂述》在这本厚厚的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非常重视语言的表达,他在书中说到:“我很重视语言,也许过分重视了,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探索一个作者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汪曾祺《两栖杂述》这本书主要给我们讲述了两个方面的杂述,就是小说方面的写作和戏剧方面的创作,相对来说对我比较有用地方是小说方面杂述,汪曾祺很详细了写了小说写作的很多方面,对于那些想创作的人有很大的帮助。虽然这本书的整体框架是说了这大的两方面,但是通过这本书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是一个人爱生活的人,创作并不是他生活的全部,只有平时对生活的热爱和喜欢,才能有这么多的创作。
网友评论